返回列表 发帖

[原创]“治未病”何时才能深入到行政官员的心中

[原创]“治未病”何时才能深入到行政官员的心中

吴仪副总理最近表示,她退休后将从事祖国中医“治未病”的相关工作,此前不久也曾表示她退休后不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曾主管卫生的副总理有此想法,不难看出吴仪副总理的良苦用心。“治未病”是我们祖先早都提出的预防为主的思想,毛泽东也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思想。为什么非典之后我们才感到预防的重要,为什么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TP增长后才觉得保护环境很重要。中国的决策为什么要以实践证明是错误后才反过来纠正,是我们的先人无先见之明?再看看我们目前执行的一些政策是不是最佳方案?就从你目前从事的工作来说是最佳方案吗?为何我们就不能执行最佳方案呢?希望吴仪副总理的良苦用心能给目前卫生决策层一些思考,预防工作何时才能真正重视,特别是基层的行政官员?

治未病”相关内容:“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①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②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大家可在网上再搜搜

现在领导是看现行,远期效益的事没人去管

TOP

国务院总理******************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全科医生是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
事实上,所有全科医生、其他卫技人员,目前,都只重视医疗,坐堂诊疗。
治未病,预防为主的方针,只是书面资料而已。
言行不一

TOP

大多数领导也是从最平凡的工作,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不是整天怨天尤人、大喊怀才不遇就能当领导。用真心工作,用平常心去看一些陋习。

TOP

“治未病”个人不易,从这几年中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导致疾病增多可见一斑;从国家方面03年以前卫生投入有多少,在SARS猖獗流行造成我们国家深重灾难、人民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社会经济蒙受重大损失。才有卫生加大投入的今天。可见未病之难,现在有许多弊端仍然存在,而且有的非常严重,但都熟视无睹。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