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PCO专题]你问我答——PCO常见问题专家析疑

问:我国境内的白蚁分布特点是什么?

答:我国境内的白蚁分布特点是:种类和密度都有一个从南到北递减的趋势。目前,除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区至今未发现白蚁外,其它各省、市、自治区都有白蚁分布。分布的最北界位于辽东半岛的丹东,最南端为西沙、南沙群岛,东至台湾、西达西藏东南部地区。蔡邦华、陈宁生(1964)根据分布较广的几类白蚁将我国白蚁分为五区:

A、散白蚁区。北界约北纬40°,南界不明显,其北界线的气候为暖温带季风气候范围。 B、土白蚁区。北界约为北纬35°以北的山西恒曲境内,代表种为黑翅土白蚁,它广泛分布于华中、华南地区,是江河堤防、水库土坝和农林作物的重要为害品种。

C、乳白蚁区。北界约为北纬32°-33°,是东洋区和古北区的分界线。代表种为台湾乳白蚁,是华南地区房屋建筑最重要的害虫,该属的种类国内南至西沙群岛亦有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许多地方都有分布。

D、木白蚁区。北界在北纬25°左右,代表种类为堆砂白蚁,该区范围与亚热带季雨林分布区相符,主要危害房屋建筑木构件和活树木。

E、白蚁冢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等省南部和海南省,蚁冢高度可达数米,是典型的热带景观。

中科院黄复生等(1989)以白蚁栖居的生态地理条件为主要依据,结合种群分布和对林木植被产生的影响等,将中国白蚁区系划分为更复杂的6区19亚区,是较有影响的白蚁分布学术区系理论。

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

TOP

问:白蚁对对环境条件有选择性和适应性吗?

答:从白蚁生态学角度考虑,与白蚁有关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很多,但限于目前的研究成果,下面主要介绍土壤、温度、湿度、光线等几个重要方面与白蚁生活的关系。

(1)白蚁巢

在前面已经提到了白蚁巢的结构,以及上面讲白蚁与其它物的关系中简单介绍了与白蚁共处一巢的螱客和天敌等其它一些生物。这里介绍一下白蚁巢的生态环境。

白蚁巢是白蚁集中栖居的一个重要场所,它和其它巢外的构筑物一起构成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白蚁巢群系统。即使是那些构筑无定形白蚁巢的白蚁种类的白蚁巢群系统也不例外。白蚁对白蚁巢的选址有一定的条件,那必须是隐蔽、安全、有充足食物、距离水源较近的地方。因此,白蚁巢对于整个白蚁群体而言,不仅提供了一个免受外敌入侵的安定而有保护的栖居场所。对于那些在木材或树木内构筑巢居的白蚁种类而言,其白蚁巢本身就是一个食物源,有充足的木质纤维源源不断的供给整个白蚁群体食用。对于能培育真菌的白蚁类群也是一样,其白蚁巢内的菌圃本身以及在菌圃上生长的小白球菌,就是其美味可口的食物来源。而且在白蚁的巢群系统内有其特有的生态环境,有人对那些千层纸状的白蚁巢和菌圃形白蚁巢进行过监测,发现这些白蚁巢内有比较稳定的温、湿度和较高浓度的碳酸气(二氧化碳气),这有利于抑制与白蚁共栖的对白蚁生存有害的细菌、真菌和其它生物的生长发育。 (2)土壤

除了木栖性白蚁类群可以完全脱离土壤生存外,其余的白蚁,特别是土栖性白蚁,都与土壤有密切的关系。白蚁对土壤的酸碱度有明显的选择性,白蚁比较喜欢生存在偏酸性(Ph值为4~6)的土壤环境中,在中性的环境(Ph值为7)中也能生存。但白蚁只能在弱碱性(土壤的Ph值≦8)的土壤中生存,这就是在自然情况下,碱性程度较高的沿海滩涂及盐碱地区我们就见不到白蚁生存活动的踪迹的缘故。白蚁对土壤的另一个明显的选择是土层的厚度和泥土的颗粒。通常,白蚁群体喜欢在土层较厚的泥土颗粒较细的土壤中构筑巢学和白蚁道。我们知道,在白蚁群体中担当构建任务的是工蚁或拟工蚁,它们的个体通常都比较小,由于体形的限制,它们所能衔起的泥土颗粒的大小是十分有限的,通常都是在0.05mm直径以下的颗粒。有人对土栖白蚁的白蚁巢的土壤颗粒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筛选分离,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的颗粒都是非常微小的,直径小于0.01mm的颗粒,其次是直径为0.01~1.00mm的沙粒,直径大于1.00mm的石砾只是极少数,其中最大的砂石颗粒直径也不超过10mm。所以可以肯定,土栖白蚁绝对不会在那些有石头露裸而土层极薄的丘陵山地上构筑它们的巢居的。 (3)温度、湿度

温度和水分是白蚁生命活动中必须的重要条件,也是对白蚁分布影响极为显著的重要因素。白蚁是一类喜温好湿的昆虫,其生存环境中温、湿度的变化对白蚁活动的影响十分显著。少数白蚁种类(如栖北散白蚁Reticulitermes speratus等)之所以能生存在冬季比较寒冷的辽宁省丹东市和北京市等地(北纬40o),除了这些白蚁自身对寒冷的适应外,还因为得益于其白蚁巢的保护。但是我国冬季更冷的北纬40o以北地区就没有白蚁的踪影了。

A、温度对白蚁活动的影响:白蚁活动的最适温度,散白蚁为24~32℃,当气温降到5℃以下,或超过35℃时,就见不到它们的活动迹象;乳白蚁为25~30℃,其最低致死温度为 —8 ℃(48小时内死亡),最高致死温度为39℃;而土白蚁主巢温度通常会保持在20(冬季)~28℃(盛夏季节),春季气温回升至10℃左右时可见到土白蚁在近地表处的少量活动,同样在酷热的盛夏时节,只有在傍晚和清晨气温较低时可见到白蚁的地表活动,而在白天是见不到它们在地面上的活动的,一直要到入秋以后,当气温再降到28℃以下时,土白蚁便再恢复正常的地面活动。所以,在酷热的盛夏和寒冷的冬季很少能见到白蚁的活动。 B、湿度对白蚁活动的影响:事实上,湿度对白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白蚁群体和白蚁个体的生长发育。白蚁虫体自身就有较高的含水量,体内水分的含量超过其体重的70%。所以,白蚁需要随时补充体内的水分。白蚁巢也是一个含水量极高的场所,如土白蚁的白蚁巢内空气湿度接近饱和点,相对湿度在95 %以上,巢体的含水量可达30~40%,菌圃的含水量更高,超过40%。乳白蚁的白蚁巢体,含水量为30~37%,平均33.3%。那些湿木白蚁在树木内栖居的部位湿度大到往往能挤出水来。只有干木白蚁对水分的要求不那么高,在含水量为15 %左右的木材内就能生存得很好。

虽然说包括湿木白蚁在内的一些木栖性白蚁、所有的土木两栖性白蚁和土栖性白蚁,都喜欢潮湿的环境,但不是说湿度越大越好,在水分过多的地方白蚁也是不能生存的。所以在常年多水的沼泽地带,是没有白蚁活动踪迹的。危害堤防土坝的土栖白蚁虽然对水分要求很高,然而它们的白蚁巢通常都在堤坝的浸润线以上。乳白蚁的地下巢所处的位置、散白蚁的白蚁群体通常都不会深入到地下水位线以下。

(4)光与空气

光线和空气对白蚁的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

A对光反应:白蚁的对光反应有双重性。一些白蚁个体对光的反应呈现较强的正趋向性,如在白蚁的纷飞繁殖季节,从白蚁巢群系统的出飞孔成群结队爬出并进行短暂空中飞行的长翅成虫的行为就是如此。而白蚁群体中为数众多的眼已经发育退化了的工蚁和兵蚁,则在其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负趋光性。

B空气:研究人员对白蚁巢内的空气成分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比大气中的含量(0.03%)要高出许多,高达4~5%。在这样的环境中抑制了所有对白蚁有害的好气性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也有利于白蚁巢内温度的保持。 (5)振动

一般认为,在正常生活中的白蚁,是非常怕振动干扰的。白蚁会从有振动的物体上移开,逃到相对较安静的场所。所以通常在房屋内,白蚁只蛀食木门框却很少蛀食木门,也很少蛀食经常使用的家具。

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

TOP

问:怎样鉴别毒蛇与无毒蛇?

答:毒蛇与无毒蛇处理方法不同,专业人员应掌握毒蛇与无毒蛇鉴别方法,毒蛇与无毒蛇的最可靠的区别是:毒蛇有毒牙和毒腺,而无毒蛇则没有毒牙和毒腺,只有锯齿状的牙齿。一般地,毒蛇的前毒牙长大,后毒牙短小。二者的鉴别要点见表。

毒蛇与无毒蛇鉴别要点

毒蛇

无毒蛇

有毒牙与毒腺相连

头大呈三角形

不呈三角形

有颊窝

吻尖翘起

吻钝或尖而不翘

尾短尖细

尾渐变细

通体多呈碧绿或斑纹鲜明

/

前身能竖立颈可膨胀变扁

部能竖立,颈不扩张

常主动攻击人畜

很少

TOP

问:抓捕毒蛇要注意什么?

答:在不便驱赶的特殊场所或特殊要求需抓捕毒蛇时需注意事项下列事项:

1)了解毒蛇的攻击性,蛇一般怕人,除眼镜王蛇和眼镜蛇外,一般不主动咬人,人们多在无意中踩上或从正面逼近和猛力抓住它时而被咬伤。眼镜蛇或眼镜王蛇,遇到人时,可竖起头部,膨大颈部,呼呼作响,主动攻击,但当设法使其疲劳后,即处于被动状态,易于捉住。

2)使用捕蛇工具:蛇叉钳、蛇叉 、套索、网兜、蛇钩、木叉和木棍等;

3)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捕蛇,须确保安全,防止被毒蛇咬伤,做好个人防护。身穿长袖衣服和长裤,脚穿高统靴或帆布鞋及厚袜等,戴好橡皮手套;    4)随时携带急救药品,要备有抗蛇毒血清、胰蛋白酶、蛇伤急救包、结扎用的带子;

5)及时将毒蛇装好 将毒蛇放人笼内时,先放蛇身,后将蛇头放人,在扎袋口或提口袋时,应先把口袋抖动几下,使蛇集中于袋底下,这样可以防止蛇突然爬出来咬人;

6)掌握捕蛇要领,在捉蛇时要胆大心细,做到眼尖、脚轻、手快,先悄悄地接近它,然后脚一顿,造成振动,使蛇突然受惊游动,趁势下蹲,迅速抓住蛇颈;立即踏住蛇尾,用力拉直蛇身,松动脊椎骨,使它暂时失去缠绕能力并处于半瘫痪状态,再将蛇体卷好,用绳扎牢蛇颈和蛇体,然后放入容器中或用棍棒挑出来;

7)在捕蛇过程中,一旦被毒蛇咬伤也不要惊慌失措,及时抢救和处理,必要时还需住院治疗,以免发生意外。

TOP

问:钉螺形态结构与生活史什么?

答:1、形态:

钉螺由螺壳、螺厣及软体3部分组成。螺壳为长圆锥形,长度不超过10 mm,宽度5mm。有纵肋的称肋壳钉螺,生存在湖沼或水网地区,多呈黄褐色。螺壳表面光滑无肋的称光壳钉螺,在山丘地区多见,比肋壳钉螺稍小,大多呈棕褐色;钉螺属右旋螺类,螺旋数 5~10个。在口缘外唇的背面肋壳,钉螺有唇脊,这是钉螺与其他螺类鉴别的特点之一 。螺厣系封闭壳口的小盖,为卵圆形,附于螺足后面。前部系软体部分的前部为头、颈、足和外套膜,后部是内脏,包括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消化系统及生殖系统。

图1:肋壳钉螺(A) 光壳钉螺(B)

图2 自然界中的钉螺

图3  螺壳的外形及形态数量性状测量指标示意图

WBW:体层宽; WTW:后3 螺层宽度; AA:壳顶角度; LTW:后3 螺层长度; LBW:体螺层长度; LHW:次螺层长度; WS:壳宽;LSM:壳口; LC:长胼胝长度; TLB :外唇缘厚度; HS:壳高。

图4 钉螺的软体

1:厣;2:足;3:嘴;4:眼;5:阴茎;6:外套膜;7:鳃;8:肠;9:前列腺;10:肾腺;11:肾脏;12:精巢;13:肝脏;14:胃;15:食管;16:纺锤肌;17:假眉;18:触角;19:副腺;20卵巢;21:心脏。

2、钉螺和其他相似螺类的鉴别。

在自然环境中孳生的某些种类螺蛳,其外形同钉螺较相似,易与钉螺混淆。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常需将钉螺与其它相似螺加以鉴别。 常见的易与钉螺混淆的相似螺类主要有:方格短沟蜷(又称海蛳)、真管螺(又称烟管螺)、细钻螺(俗称菜螺)、拟钉螺(俗称小黑螺)等(图5)。

图5 钉螺和其他相似螺类鉴别:A B C D E F G

A 山区型钉螺, B 水网型钉螺, C 湖沼型钉螺 D 小黑螺, E 菜螺, F 海蛳, G 烟管螺

3、生活史及习性

钉螺栖息于淡水水域但水陆两栖,雌雄异体,卵生。钉螺的寿命一般为1年,有的钉螺可存活2-3年,甚至超过5年。感染了血吸虫毛蚴的钉螺叫感染螺,感染螺的寿命一般不到1年,最长也可存活2年以上。钉螺整年都可进行交配,以春季交配者最多,秋季次之,夏、冬季最少,甚至停止。从11月到次年7月都可产卵,但以3-5月产卵最多。卵产于潮湿的泥土中,在适宜的温度下(20℃左右)不到一个月幼螺即可孵出。孵出的幼螺在食物丰富,气温适宜的情况下,两个月即发育成熟。钉螺喜好生活於气候温润潮湿的环境中,常在气温15-20℃ 时活动,阴雨天钉螺活动频繁,干旱时则潜伏在松土、裂缝内或草根下。主要活动于土表和5cm以上的浅土层内,虽然其本身的活动范围并不大,但可随水流漂到很远的地方,也可附着在杂草或其它漂浮物上而扩散到远处。人们穿的草鞋、牛蹄间隙、打水草或移种水生植物(如芦苇、茭白等)、运送鱼苗等也能使钉螺扩散。钉螺扩散后,遇到适宜的环境便“安家落户”、孳生繁殖,形成新的钉螺孳生地。在自然界,钉螺主要摄食腐败的植物,也摄食原生动物、藻类、苔藓和草本种子植物等。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受邀者注册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