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原创]七月初七七夕节

[原创]七月初七七夕节

七月初七七夕节

七月六日晚上,妻子对我说,明天是七月初七,取“双七水”呢。一年一度的七月初七又到来了。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牛朗织女相会日”。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更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每次抬头看月球的时候,那种古老的神秘和渴望一直溢于我们的言表。这颗已存在了四十多亿年的星球,在地理上已经被很好地探索过了。但在感情上,我、你、他、她,都是一个样,在内心世界还是像两岁的孩子,渴望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她的地表和岩石。我们能吗?每个人可能在内心有过这样的疑问,但很少有人用毕生的时间和梦想去寻找答案。

关于月球的起源,其实就是地月系的起源。月球的起源一共有四大类假说:一种假说是认为地球当时处于高温的情况下,运动得很快把它甩出去,甩到边上成为一个月球。现在很多证据研究的结果,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第二个观点认为是抓过来。因为太阳系有很多行星、卫星,刚好月球运行到这儿,它把它抓过来当成自己的卫星。这种情况下也做过很多工作,最后证明也是不太可能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地球和月球本来就是兄弟,一样地形成在太阳系里面,所以分成兄弟学说、抓过来的儿子,或者说是一个真正的亲生儿子。所有的这些解释现在都存在很多缺陷。现在有一个理论是比较令大家信服的:就是大约在很早以前,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经过地球附近,跟地球对撞,两家都损失了很多物质,形成了很多残块,最后这些残块大部分还要回到各自本身上去,因为它们本身引力很大,最后残留了一团,最后组成了我们现在的月球。这里面要做很多的工作:一个是整个过程的可行性,还有一个要从它的宏观的化学成分结构、它的演化过程各方面要去做工作,最后证实这个观点、这个假说还比较接近实际。所以刚才你讲到的是分出去的一部分,可现在已经证明是不太合理的。但月球有一部分是地球的,有一部分是另一个星的,就好象地球仅仅是只能作为它的父亲,而不能作为整个是它派生的,大概现在的认识是这样的。

月球学说路漫蛮其修远兮。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听得最多的是她那神奇、美丽的传说,是那样的引人入胜,浮想连绵。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梗概。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七夕”的“乞巧”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但所表达的祈求织女送巧的愿望是一致的。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强烈表达了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 在广西一带,人们在七月七日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瓶瓶罐罐盛起来,待日后使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双七水”好奇特,就是留存多久也不变质发臭,人们在夏天酷暑时节,拿起“双七水”就喝,特凉爽,也不见闹肚子疼什么的。我就年年见曾祖母(8岁那年曾祖母无疾而终,享年80多岁)、祖父母、父母亲他们七月七日晨取“双七水”,我们兄弟姐妹每年都喝了好多“双七水”。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据《郑县志》记载,郑州地区旧时的乞巧仪式是,“七夕”,人 们要把时令鲜果和酒肴供在 院中或楼台上,然后讲传牛郎织女的故事,此时妇女们对月穿针乞巧;也有用一个小盒子盛 一蜘蛛,第二天早上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的多少。在开封等地,乞巧的方法是,农历七月七日中午,妇女们用盆盛水,在烈日中曝晒以后,有一层水膜凝在水面,这时拿一个绣花针 浮在上面,再看水底,如果针影呈云状花鸟者为上,是剪刀牙尺者为次,但都算乞得了巧,女伴们争相祝贺。如果针影粗如槌、细如丝都为拙,大家一起哄笑。如果是幼女乞到“拙”, 则感到很羞辱,往往痛哭流涕,需别人来安慰一番。

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 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 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

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 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 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民间讲 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乞巧会和乞巧对歌习俗,真是妙趣横生,余味无穷。它丰富了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的内容,使这个少女的节日同少女的性格一样,充满了天真活泼、乐观欢快的气息。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大江淘尽英雄。然而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经久不衰。

牛郎织女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世代承传,家喻户晓。在嘉兴的塘汇乡古窦泾村,每年皆有一次七月七香桥会,届时方圆十余里的男女老少都来敬香赶会,很有一番热闹,

那天,附近各村的香客,各自忙碌着。有人用红纸绿纸包着檀香;有人将一市尺左右长的线香每十支一束裹好,称作裹头香;还有人准备了粗官香和一些其他物品,大家纷纷汇聚拢来。然后,由几名手艺好的男女香客,用裹头香搭起一座约四五公尺长、五十公分宽的香桥,再用双支粗官香装成桥栏杆,并在栏忏上扎上花花绿绿各种颜色毛线做成的花纹装饰。桥的正中,便放上各家各户送来的檀香包,那些巧妙的手,会将那红绿纸包搭起一座精巧的香亭。香亭东西两侧还各有对联一副:一联是“一年一度七夕会,依依难舍话别离”;另一联则是“云影当空两水平,箫笙何处玉人来”,虽然,这两副对联的文字对仗不够工整,甚至个别用词也含混不清,可是,它却点明了这一活动的主题。这是对牛郎织女追求自由幸福的声援与支持。

香桥搭成之后,各家还陆续送来一串串纸折的,金黄色的元宝锭,也全堆放在桥上,于是,红绿相间,金碧辉煌,一座香桥在烛光照耀下屹立着,煞是好看,多少年代以来,多少人的祝愿和希望,都堆放在这香桥之上。

从上午开始搭香桥起,众多的孩子们就在这里玩乐瘪戏。下午过后,各村香客也纷纷汇集,既是祝愿,也是娱乐。及夜,香桥点燃焚化,人们想象着牛郎织女走过自己献赠的香桥相会了,便获得极大的满足,尽兴而归。

海南还举行一年一度的黎族苗族民间传统节庆“七仙温泉嬉水节”。2006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更是盛大空前。

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是从保亭当地黎苗同胞沐浴温泉、嬉水求福的传统习俗,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农历七月初七情人节演绎而来。2006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开幕式上将有天上人间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演出;取温泉水仪式;“天上人间”开幕式,彩车大巡游及嬉水狂欢;民族工艺品大赛;七仙欢歌比赛;黎苗服饰形象小姐大赛;黎锦展示;八音展演;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比赛和民族特技表演以及闭幕式歌舞烟火晚会等以及闭幕式和焰火晚会等项目。

2006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不仅形式新颖,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而且亮点叠出,精彩纷呈,独特的民俗,传统的文化,灿烂的艺术,构成嬉水节丰富的底蕴、深厚的积淀和无穷的魅力。风情浓郁,亮点多多,已经吸引了台湾的少数民族代表团和各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的外国使节前来同欢共乐。

七夕乞巧的作品,首推文化大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空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词在天后王菲经谱曲后传唱全国。

七夕乞巧的歌曲还有伤情王子“黑龙”强势推出华语新碟《七月初七》:

有个传说关于爱情

一个凡人一个神仙 动人的故事 美丽而伤感 下雨的夜里才能相见 有种凄哀在夜空中 随着银河缓缓流动 童话的主人就要离去 明年的今天才能团圆 七月初七浪漫的纪念 相爱的人啊 期盼这夜晚 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幸福的人啊 相伴永远 关于七月初七日,还有另外一种传说。在惠来葵潭镇,人们只称此日为“阿婆生(生日)”,并相继祭拜她。 阿婆,相传乃古时(或曰宋代)潮汕的一位妇女,因爱惜四邻婴幼,并乐为街坊看管小孩,且在哺儿育女和调教孩子方面又有一套独特的本领,而深受大家的爱戴,美名渐渐远扬,连皇帝也很器重她。 因当时宫中有一皇子(有说是宋仁宗)出世不久,便日夜啼哭,小生命危在旦夕,众大臣及御医们都想不出好办法,皇帝老子更是乱了套。遂张贴皇榜招募民间贤妇进宫调教医治皇子。应者寥寥,且俱不中用。消息很快就传到这位潮汕妇女的耳中,她便决定上京试一试。因为皇太子也是人,并没有什么难调教之理,况且幼儿疾病也并非可怕。说来也是,皇太子在她的悉心护理和调教下,病也好了,人也规矩了,不再吵闹啼哭了。皇帝老子一时龙颜大悦,便御驾亲临,想加封于她。正在喂哺护理皇子的她,不知皇帝驾到,一时慌乱了手脚,情急之下便一头躲进皇子眠床底下,顿时昏了过去。等到皇帝知晓,她已气绝了。皇帝深为痛惜,遂嘉封她为少年儿童的保护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并尊敬地称呼她为“阿婆”(民间俗称为“眠床脚婆”)。相传阿婆是在七月初七日死的,是日按理应是忌日,但民间却称此日为阿婆成为神的生日(民俗讳死)。这一天,有孩子的家庭,便将阿婆的灵“请”至家中供奉祭拜,一直供奉到孩子虚龄十五岁,于这一天(七月初七日)举行冠笄仪式(称为“出花园”)时为止。出了“花园”也就不用再拜阿婆了。 阿婆的神位一般是供在孩子睡觉的眠床下。神位旁边放一颗象征胆子的鹅卵石和一些孩子喜欢的玩具。祭拜时供奉一些饭团、鱼肉、粿品,纸钱及纸制“婆衣”(供阿婆用的寿衣)。祭品逐年有所增加,至“出花园”时为最丰盛。据说,孩子的“胆子”在这位阿婆的调教和护理一,其胆量便会与日俱增,孩子日后走出在父母抚育下如同草木芳菲的“花园”之后,到外边的广阔地方去,就不会畏惧胆怯,停滞不前了。因此,阿婆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并不是神,而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婆妈。

针对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有弱化的现状。农历七月初七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情侣们的节日,但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成双成对的男男女女想得到的多是国外的2月14日情人节。目前为止,还是如此。

如何重建中国传统节日的辉煌,有待于大力为中国传统节日量身打造。可谓任重而道远,路漫蛮其修远兮。

青丝寸寸愁年长

七月七日鹊桥上

对月形单望互相

不羡牛郎羡鸳鸯

有情人终成眷属

恩恩爱爱万年长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永远有多远,爱就有多深,祝福永远。永远永远,永永远远! 防柳男娜

七月七这一天中央电视台报道,在婚姻登记处登记离婚的比登记结婚的人数多,这可真是离婚也选一个好日子啊。

TOP

昨天是0七年的七月七,儿子请了一群的小朋友来玩了一天,我和老公累晕了也被吵傻了,晚上我问老公怎么给我过节,老公说:“把你儿子卖了,再过节”[em06]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