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健康报头版头条报道:基本公卫服务要干好还真有点难

健康报头版头条报道:基本公卫服务要干好还真有点难

基本公卫服务要干好还真有点难
(南方健康网:www.fm120.com 时间:2012-6-25 16:40:48)
                    □健康报记者 孟庆普□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为了让城乡居民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的免费公卫服务。但记者在部分地区采访时发现,基本公卫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基层压力过大、专业人员匮乏、管理模式混乱、过分追求“政绩”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基本公卫项目取得应有效果的障碍。

  ■被资料“累傻”的防保医生

  重庆市武隆县巷口镇三坪村是一个只有500多名居民的小村庄。前不久,记者到这里采访时,该村村医代乾进说起公共卫生项目繁琐的登记“好恼火”。疫苗接种、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孕产妇管理、老年人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卫生室一面墙上,挂着一排本本。“每项都要登记清楚,不能记乱了,考核很严。”年届六旬的代医生一脸苦笑,“听说还要录入电脑,那可要了我的命。”

  在河北省景县龙华镇卫生院,一间10多平方米的屋子专门盛放公卫项目纸质文档,墙边是一排长近5米、高约2米的文件柜,屋子中间是开架的居民健康档案,像个小型图书馆。“甭说下村去挨家挨户摸查,光登记、整理上万份文档资料,就累傻了。”正忙着往电脑里录入信息的女防保医生头也不抬地说。

  根据医改文件,10大类基本公卫项目均有严格规范。以此为依据,省、市、县各层级均制定出相应标准。记者手头有一份某市区级基本公卫项目考核标准,共包括11大类服务项目244项内容,每项对应一定分值,且多数项目靠查阅资料或记录来考核。

  以健康教育为例,包括17项内容,其中一项指标要求,开展针对老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咨询活动,每个村委会每年开设讲座不少于1次,每次活动有记录、有总结。与之相对应的考核是:查阅活动资料,每缺1次扣1分。“我们社区有村(居)委会40多个,光这一项一年就要用掉好几个本。”该区下属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上级要求千头万绪,最后到乡镇(社区)、村这两级,任务都落在少数几个人身上。填报文档这类事务性工作耗费很大精力,很难保证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专心来做服务。”河北省景县王千寺镇卫生院院长张振河认为,所有的改革措施,应该是越到基层越简单、越便于操作,效果就会越好,建议决策部门针对基层实际,对各类基本公卫项目进行优化整合,拎出最重要的指标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考核,“特别是村卫生室,千万不要太多,最好能精简到一个本本就搞定。”

  ■基层防保人员数量和素质双重匮乏

  公卫项目具体实施者喊苦喊累,背后是基层防保人员数量和素质的双重匮乏。河南省陕县西张村卫生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医改前,卫生院以医疗为主,公共卫生专干就2人,分管防疫和妇幼。有的卫生院因为医疗效益好,专职干公卫的不到2人,都是兼职。随着公卫项目的实施,人员不够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据了解,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卫人员的配置,目前医改文件缺少统一标准,一般由各地自行安排。而自行安排的结果往往与卫生院院长对公共卫生工作的认识程度有关,而院长的认识又跟卫生院的经济运行情况相关。一般来说,医疗效益越好的卫生院,院长越不愿意多安排专职公共卫生人员。(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这种随意性直接导致基层机构公卫专业人员数量差异巨大。以同样一个近5万人口的乡镇为例,记者随机调查了重庆、河北、广西的3家卫生院,专职公卫人员最少的5人,最多的12人,两者差了一倍多,而院长并不能清楚地说明如此配置的原因。

对原有人员进行再培训,由其实施日益繁重的公卫项目,是医改后各地的普遍做法。但据记者了解,由于县以下原本不设置专职公卫人员等历史原因,乡、村两级缺乏真正“科班”出身的公卫人员,加之医改项目没有单独列支培训经费,简单且不规范的培训并不能让原有人员的素质得到质的提升。

  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邓惠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多次表示,相比于传统的公共卫生工作,医改规定的公卫项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质的改变,但干活的人数量和素质并未有大的提升。“很多基层机构还是20年前的编制标准,怎么能完成任务?只让原来的人员简单培训几天就搞项目,很难让民众满意。”考虑到基本公卫项目已实施3年,她建议项目组织单位经过精确测算后,尽快出台明确的基层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配备标准。

  ■项目管理模式“五花八门”

  “全县40多万人,每年近千万元的公卫项目资金,我们总为资金分配发愁。”前不久,中部某县卫生局局长向记者诉苦说,本来按计划先分60%的资金给各卫生院,县里留着40%等年终考核时再发。可是到了年终,不少卫生院没有按要求完成考核任务,“没完成任务就不能拿钱,但财政说,当年的钱如果不花完,第二年当地政府就不配套了。”

  河北省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副主任张勇曾对一些县(区)的公卫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做过调研。有的直接就拨给了卫生院或者社区,有的按比例先下拨一部分,从60%到90%不等,剩下的等年终考核后结账。对乡村医生的补助,有的拨给卫生院安排,有的县里切一块单独预留。有的地区因为地方配套没到位,到了年终资金也没分配下去,又不敢挪用,几百万元的资金就在账上挂着。“五花八门,乱!”他形容说。

  项目管理中如何调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积极性也是一个问题。采访中,许多疾控中心负责人抱怨说,基层机构实施免费公共卫生项目,离不开疾控机构的指导参与。但是,从上至下分配的资金却没有疾控机构的份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地区探索将项目组织主体设在省疾控中心,利用各级疾控机构长期管理项目的经验,组织实施公卫项目,同时分配一部分资金给疾控机构,调动其指导、考核公卫项目的积极性。

  但是,这种做法招致一些业内人士的反对,认为国家有关公卫项目资金的分配方案明确要求,基层机构是项目实施主体,“资金是戴着帽来的”,如果疾控等专业公卫机构从中抽取费用,将来项目审计时可能会有麻烦。

  据一位参与国家基本公卫项目制定的专家介绍,当初中央下达项目时之所以没有安排专业公卫机构的经费,主要是考虑到疾控中心、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等专业公卫机构的工作经费应由同级财政负责。但现实是,一些地方财政并没有足额保障专业公卫机构的工作经费,他们还要靠挣钱来养活自己,对政府免费项目兴趣不大。他透露,专业公卫机构与基层机构之间工作不协调的问题,已引起决策部门的重视。下一步公卫项目设计中,已考虑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促进专业公卫机构调整职责,形成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国家基本公卫服务工作机制。

  ■项目实施不能急功近利

  伴随公卫项目的实施,业内外对基层医卫机构资料是否造假的猜疑一直不断。去年年初,央视报道安徽省怀远县健康档案造假现象,让部分猜疑变成了现实。

  河南省三门峡市卫生局副局长韩绍卿说,公卫项目的考核指标是根据户籍人口设计的,而目前农民外出打工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乡村,有将近1/3的人常年在

外,找不到人,上面考核又紧,就容易出现造假行为”。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医生说,辖区有大量商品房,居住与户籍分离情况很多,再加上居民保健管理归属不一,有的人是公费医疗,有的人没有医保,有的人单位有保障,要根据公卫项目要求一一甄别出来,太难了。

  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副会长陈博文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媒体报道有些地方公卫项目造假,出现假健康档案、假数字等,一个重要原因是目标定的过高。部分地区为了追求“政绩”,相互攀比,在国家目标基础上层层加码。目标定高了,条件不具备,能力又达不到,当完成指标和政绩、帽子、饭碗挂钩时,当造假成本很低甚至被默许、被鼓励时,造假就成了必然。因此,基本公卫项目实施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目标适度的原则,不能急功近利。

  此外,业内人士建议,强化国家基本公卫项目宣传,让民众知情、明白免费服务的具体内容,引导媒体、公众监督项目实施,也是防止造假的重要手段。

文章里写的都是一些实情。的确,想要建好一栋房子,不先打好地基是“真有点难”。

不认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实工作条件情况,糊乱将各种项目赶着上线,能取得多少成效真不敢恭维。

TOP

本帖最后由 祝福00 于 2012-10-25 10:31 编辑

所有的改革措施,应该是越到基层越简单、越便于操作,效果就会越好。赞同 卫生部应让坐办公室制定方案的下基层实践

TOP

造假现象太多了!

TOP

你不赶着出数据,肯定影响考核,唉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