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内容提要:公共卫生包括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意外伤害和事故的预防控制三个方面的内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人民群众健康、防止各种疾病的流行与蔓延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就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公共卫生事业的长期投入不足、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位不清和各项防治措施难以落实、检验检测条件简陋、传染病的威胁依然存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们的危害不断攀升等不利因素。本文就解决的问题提了对策与建议,包括完善公共卫生运行机制(明确公共卫生机构的定位、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防治水平)、转变观念、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提高公共卫生人员的专业素质、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等。 关键词:公共卫生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经受了2003年那场SARS风雨后,2004年我国公共卫生事业迎来了艳阳天。“非典”对我们是一次真正的考验,也留给了我们太多的反思。作为公共卫生重要组成部分的疾控机构建设便是其中之一。它对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防止各种疾病的流行与蔓延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卫生事业的长期投入不足。公共卫生是国家重要的公益事业,不能自己盈利,完全依靠政府支持。在国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如果没有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人们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很难认识到位,从而影响对它的正常投入,以至累积了大量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我县卫生防疫站属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财政拨款达不到必需经费开支的30%,所需业务经费和人员开支基本上靠开展有偿服务自我创收收入来维持。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受政策影响,疾病预防控制服务和卫生监督监测收费有些项目被取消,减少了创收的基础和条件,各项收费减少,致使一些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不到深入开展,公共卫生职能逐渐萎缩,更不要说应对重大复杂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由于受传统思维和市场价值导向的作用,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人才流失严重,现有人员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明显不合理。县卫生防疫站现有人员87名,专科及以上学历9人(占10.34%),中专学历21人(占24.14%),预防医学专业学历6人(仅占6.89%)。专业技术骨干严重缺乏,致使业务工作水平下降。由于编制、经费问题一方面是难以引进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难以阻挡和控制低水平人员甚至是非卫生技术人员的涌入。总体上不适于应对未来多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工作要求来看,急需足够的公共卫生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现场实践经验丰富又熟悉临床医学知识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位不清,各项防治措施难以落实。由于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卫生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加之政府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经费投入不足。县卫生防疫站为了生存和发展,片面追求或选择经济利益较好的工作,不得不将有限的技术骨干和设备投向效益较好的科室,前几年即撤消了地方病科、消杀科、计划免疫科和健康教育科,疾病预防控制方面只保留了一个防疫科。对自身应承担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本职工作积极性不高,或只满足于一般性日常工作。“非典”流行期间,不少公共卫生人员缺乏一般临床医学知识,流行病学知识贫乏,业务指挥权威性不高。包括领导和工作人员有多少精力去考虑预防事业的长远发展,有多大的能力去承担赔本的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4、检验检测条件简陋。由于县卫生防疫站建站较早,又几经迁徙,设备老化落后,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不能满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虽经2004年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省县两级投资150万元,对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和检验科业务用房进行装修改造以及添置了部分检验检测设备,将大大增强我们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疾病预防控制水平。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暴露的问题也不少,我们的检验检测水平距国家卫生部的要求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面对日益增多的中毒、恐怖威胁、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也必不可少。   5、传染病的威胁依然存在。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国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传染病的问题已初步解决了”,“人类与疾病斗争的重点应该转移到位居死因前列的非传染性疾病方面”。从思想上忽略了传染病控制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而减少了对传染病威胁的关注,削弱了传染病防治队伍基础设施和能力的建设。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古老传染病的卷土重来(结核、鼠疫、白喉、伤寒副伤寒、狂犬病等)和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疯牛病、O157:H7大肠杆菌感染、O139霍乱等)的流行,使我们认识到传染病依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   6、不断攀升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0世纪90年代我国慢性病的现患率为25%,占死亡总数的79%,以呼吸系统疾病(肺心病、哮喘、气管炎等每年死亡约100万人)、恶性肿瘤(肺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占全癌的58%)和心脑血管疾病(每年新发脑卒中150万、死亡100万;约有1亿成人高血压;每年?5万人死于冠心病)。另外,糖尿病患病率在近十年内上升了4倍,目前全国约有糖尿病人2000万,且发病呈年轻化的趋势。各种伤害(自杀、交通事故、溺水等)对城乡居民的危害十分严重,伤害的严重性在于它的常见、多发、且死亡率高,后遗伤殘和失能多,因此导致家庭负担、医疗支出和社会代价的增加。

二、对策与建议   1、完善公共卫生运行机制   (1)明确公共卫生机构的定位,完善运行机制。各公共卫生机构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实际,明确功能定位,调整工作职能,扩大服务功能。各类公共卫生机构要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各种伤害、常见病和各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因素,并做好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为主要职能,逐步取消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机构的有偿服务功能。县级公共卫生机构要制订工作计划,重点做好系统监测、动态监管、疫情处理和基层业务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指导等工作。并应解决由县到乡(镇)疾病预防控制的垂直管理,强化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建立健全村医承担防病保健工作机制,密切结合解决农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问题进行。   (2)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防治水平。各公共卫生机构要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基础性与日常工作,拓宽和深化服务领域,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县卫生防疫站要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功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并且强化卫生监管功能,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水平。

  2、转变观念,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政府应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把公共卫生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重要行动,切实加强领导。疾病预防属于提高公共健康安全服务,所必需的经费是公共财政的责任。要把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把公共卫生事业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主要项目,并将投入的重点向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转移,使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重点从提高有偿服务转移到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与防止公共卫生事件上来,提高我县的公共卫生服务总体水平。此外,政府还要建立可持续性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走出“不发生事件——不受重视——资金倾斜和政策受影响——应对能力下降——出现公共卫生事件——受到重视、投入增加、能力加强——不发生事件”的怪圈。   (1)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低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长比率,并且逐步有所提高,应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事业所需的经费。财政投入首先应保证公共卫生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添置设备、开展业务项目、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工作。   (2)确保公共卫生工作经费落实。要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工资、基本奖励和福利经费,保证日常经费和专项经费的投入。并且要落实承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所需经费。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政府出资、企业运作”的市场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养事不养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建设。   3、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尽快提高公共卫生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充实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人员,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满足公共卫生事业工作需求。根据上级的要求,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人员准入标准和条件,实行定编定员和考试招聘上岗。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限制非专业人员的进入,确保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对不符合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人员,要分流安排从事其他工作。通过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历教育等形式,尽快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并创造一个具有浓厚学习气氛的环境,鼓励工作人员刻苦努力学习业务技术知识。医学教育要真正体现医学模式的转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公共卫生知识和人文知识。要深化公共卫生教育的改革,尽快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实践经验、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人才。同时加大引进高级人才的力度,提高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水平。   4、开展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满足广大群众的健康需求。通过多种媒体、阵地和各类会议,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健康教育,针对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健康问题和各种疾病防治知识开展卫生科普工作,其形式和内容要贴近群众并浅显易懂,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通过宣传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公民在疾病预防中的权利和义务,普及基本的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公民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主动配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为适应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变化,卫生科普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也要不断改进。

转载自:中国公共卫生网

http://www.cphc.org.cn/Article.asp?ClassID=3&ArticleID=1879

我心飞翔,遨游天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