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附上: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附上: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

2002年7月6日我市某酒店员工食堂发生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在251名就餐职工中累计发病15例,罹患率为6%,我所主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结合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的特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结果综合分析[1],确定为一起由于食品交叉污染而导致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1、发病经过:

2002年7月6日下午6点左右开始,我市某酒店员工食堂有名职工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以后逐渐有类似病人发生,先后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二院和本单位医务室就诊,至7月7日下午5点30分止,共发生15例这样的病人,经抗炎与对症处理而痊愈,疗程为1~2天,无死亡病例。 2、流行病学调查: 2002年7月7日中午我所接到报告后,组织6名卫生监督员合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验人员迅速赶赴现场调查处理。 2.1现场调查情况: 该员工食堂已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26名从业人员均已取得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该员工食堂专供该酒店员工用餐,不对外经营,食品用原料均由该市麦德隆超市提供,员工就餐由餐厅统一提供餐具。现场检查发现该员工食堂无专用凉菜制作间,凉菜制作无专用洗手和刀具消毒设施。制作间与外相通的门无纱门,餐厅对外无纱窗。冷冻食品库内有少量积水,且生肉、未清洗的鸡蛋、剁辣椒、蒸熟的馒头混放在冷库内。洗菜池、解冻池、洗刷餐用具池无明显的区分标识,盛放生、熟食品的容器未严格分开,无专用食品容器清洗消毒池。至调查时,该酒店员工食堂对制作间及食品加工工具容器及内、外环境已进行了一定处理。7月6日供应的食物仅剩一盆油炸泡盐鱼。7月6日该食堂的食谱为:早餐为肉包、酥油饼、火腿卷、五香花生米、海带结、绿豆稀饭;中餐为米饭、泡盐鱼、五香茄子、苋菜、淮山排骨汤;晚餐为米饭、五香鸡腿、笋炒肉丝、藕丁、西红柿蛋汤。15例病人中7月6日早餐吃了凉拌海带结的就有14人。7月6日早餐供应的海带结是该店7月5日从麦德隆超市购回存入冷库,7月6日早餐前从冷库取出经清洗后,用开水烫一下后再用冷开水降温,放入烧好的辣椒油、盐、味精、麻油和料酒等调料,凉菜制作人员用未经消毒的手和工具充分拌匀待开餐时供应给员工。盛放凉拌海带结的容器未经消毒。 7月6日当地气温为34℃。 2.2发病时间与年龄、性别分布: 首发病例罗女士为酒店客房部服务员,年龄21岁,7月6日7点40分在该员工食堂就早餐,当时未有异常发现,于当天下午6点15分开始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罗女士当天无外出就餐史。15例病人最短潜伏期为10.5小时,最长潜伏期为35小时,发病高峰集中在7月7日零点至3点共8例,占总发病人数的53.33%,7月7日下午5点30分以后未出现新的病例。15例患者发病年龄为18~48岁,男性7人,女性8人。 2.3临床表现: 15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全部出现了腹泻,腹泻每天三次以上的有13人,大便性状为水样便,有腹痛的11人,有恶心、头晕的各8人,有呕吐的7人,体温达38℃的有5人。 3、实验室检查: 7月7日下午1点我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人员赶赴现场对该酒店员工食堂现场采样,对剩余的油炸泡盐鱼、榨菜、厨师手拭子样、砧板、刀具、洗菜池、冰柜内壁涂抹样各采样一份,经检验除砧板检出O25k19[L]型产毒性大肠杆菌外,余均未检出致病菌。另外10个病人和9个未发病者分别采肛拭子样作致病菌检测,10份病人肛拭子样有四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未发病人中有两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中员工食堂厨师一份)。对病人黎洁分别采大便样和肛拭子样均检出了副溶血性弧菌。所检出的六份副溶血性弧菌菌种经生化分型鉴别为同一生物型。并用其中三份病人的肛拭子分离菌种的24小时肉汤培养物分别给9只小白鼠腹腔注射0.3ml作动物毒性试验,观察5~24小时内死亡小白鼠7只,死亡率达78%。对照组采用肉汤给3只小白鼠各腹腔注射0.3ml观察24小时全部存活。同时采用6份肛拭子分离菌种作神奈川试验阳性率为100%。 4、讨论与分析: 本次食物中毒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的特有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确定此次食物中毒事件为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所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其判断依据有: 4.1发病与食物有关: 15例病人有14人在该酒店员工食堂就早餐时,都吃了凉拌海带结。副溶血性弧菌易寄生于海带等海产品中,最适宜在有盐分的条件下生长,该员工食堂制作凉拌海带结时仅用开水过了一下,若加1%食醋处理五分钟或稀释一倍的食醋处理一分钟均可将副溶血性弧菌杀灭[2],该食堂加的调料中而没有加醋。当天气温高(34℃),湿度大,细菌易于繁殖,加上该员工食堂无专用凉菜制作间,刀具和用具未经消毒,盛放生、熟食品的容器未严格分开,另外该食堂有一名厨师为副溶血性弧菌带菌者,均极易造成食品的交叉污染,是造成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食物中的副溶血性弧菌随食物进入人体肠道,在肠道生长繁殖,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即可引起食物中毒。其产生的耐热性溶血毒素也是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因。 4.2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相似: 经病例的个案调查和询问,中毒者大多都有上腹部和脐周疼痛、腹泻、泻水样大便、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无人传人的现象,且与年龄、性别无关。 4.3实验室结果支持: 所采的患者的大便样、肛拭子样检出了副溶血性弧菌,且动物毒性试验和神奈川试验均为阳性。其中一个食堂厨师为健康带菌者,其肛拭子样检出了副溶性弧菌。 通过这一事件的调查处理提示我们,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内陆城市,因海产品带菌或交叉污染而导致的食物中毒也逐渐增多。近两年来,我市已发生多起海产品污染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因此,今后我们在进行餐饮业卫生监督工作中,一是要加强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与宣传;二是要切实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防止带菌者对食品的污染;三是要求从业人员严格操作规程和搞好消毒,尤其是严把凉菜制作卫生关,如制作凉拌海带结或海蜇等海产品要彻底清洗干净后,置食醋中浸泡5~10分钟或在100℃沸水中漂烫数分钟以杀灭副溶血性弧菌,有效地防范海产品交叉污染所致食物中毒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2] 陈炳卿 主编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

http://www.csswsjd.com/kpzc_show.asp?id=5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6 10:32:37编辑过]

我心飞翔,遨游天下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附上: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英文名称】

【标准编号】WS/T 81—1996

【代替编号】

【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颁布时间】1997-01-11

【实施时间】1997-09-01

 

【内容】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2 引用标准   GB 4789.7—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GB 14938—94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3 诊断标准   3.1 流行病学特点   3.1.1 主要引起中毒的食品为海产品(鱼、虾、蟹、贝类等及其制品)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3.1.2 本菌引起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6~9月)。   3.2 临床表现   3.2.1 发病急,潜伏期短。   3.2.2 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大部为水样便,重者为粘液便和粘血便)、恶心、呕吐、发烧,其次尚有头痛、发汗、口渴等症状。   3.3 实验室诊断   3.3.1 由中毒食品、食品工具、患者腹泻便或呕吐物中检出生物学特性(见GB 4789.7)或血清型别一致的副溶血性弧菌。   3.3.2 动物(小鼠)试验具有毒性或与患者血清有抗体反应。   3.3.3 按GB 4789.7进行检验。   4 判定原则   4.1 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4.2 实验室检验各项指标的检定结果符合3.3.1的要求。有条件时做3.3.2。   5 处理原则   按GB 14938执行。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   本标准由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桂莲。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

http://www.zjphis.com/standard/show.asp?laws_id=767
我心飞翔,遨游天下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