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原创]当代医患关系与医生服务观念的思考

[原创]当代医患关系与医生服务观念的思考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生活信念、追求目标等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也使原本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一个分支— 医患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医患关系不仅仅只局限于医院中,它还有广泛的社会性。

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医疗卫生领域里的社会关系被认为不具有商品属性,而是一种社会福利的分配与消费关系,医院和医生成为社会福利的实施者[1]。作为医疗活动的两个主体---“病人和医生”,长期以来,医生所处的社会角色是:医生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坐堂行医,坐等病人,病人上门求医。”是祖师爷传下来的规矩。“大夫开张单,病人跑半天。”是病人应该履行的诊疗程序。医生是病人心目中的“上帝”,医生的地位至高无上,处于主动、领导地位,而病人处于被动、服从地位。随着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将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卫生部《关于实行病人选择医生,促进医疗机构内部改革的意见》中指出:“病人选择医生是让病人充分行使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权,是调整医患关系的重大改革” [2,3]。市场经济体制下“病人选择医生”以及将医疗服务推向市场,强力地冲击了传统医疗的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医患关系在医疗服务的位置发生了根本改变,病人在医疗服务中的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地位,医疗市场也因此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主导医疗服务的

不再是医院、医生,而是医院、医生的服务对象—病人。因此,作为医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树立新的医疗服务观念,已成为当代医生迫切需要思考的主题。

1 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1.1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医疗质量的相互促进作用

医患关系一般体现为医疗主体与求医客体之间利益矛盾的冲突与平衡,即医院对医疗保健服务的供给与不同层次人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的矛盾,医患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他们的共同目的是医治伤病、解除痛苦、保护健康。正常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寻找医院主体与就医客体在动机、感情、语言、行为、态度等各个方面的最佳配合点。[4] 因此,作为直接与患者接触的医务人员,必须做主客体关系的融合剂,以消除病人对医院的陌生感,使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接纳状态,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了自身免疫力,促进机体早日康复。因此,医患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疗质量,也关系着医院的声誉。

1.2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医疗质量起保障作用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主客体都十分需要和期盼的,它有利于创造主客体宽松、和谐、舒畅的心态,使患者对医生产生信赖,从而情绪稳定,精神愉快,这对提高大脑及整个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能力,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有着积极意义,同时还有利于创造医院安定、团结的环境和正常工作秩序,这也是进行正常医疗工作的前提。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它也是实现医院和社会风气好转的重要内容,对医疗质量起保障作用。

1.3良好的医患关系预防与排除医患关系激化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经济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渐增强。病人对医方由传统十分尊崇的“感恩”和“宽容”,转变成如今更多的是“提防”和“埋怨”。随着对被视为“神医”、“半仙”的医方的绝对服从,到如今医师被看成为谋生的职业,医患双方不再有高低之分,相反患方被看成是医疗工作的“上帝”,人们在市场经济时代呼唤着平等。医疗诊治过程中语言不文明,解释不耐心,伤害对方自尊心;工作人员脱岗延误患者诊治;工作人员未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造成医疗差错;未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多收错收费用;工作人员向患者索要礼物,对患者不一视同仁;向患者提出不切实际的过苛要求等等都会激化医患矛盾,必须避免。

2当今医生如何树立新的医疗服务观念

2.1医患关系由医生是“上帝”,向病人是“上帝”转变:

医疗服务走向市场和“病人选择医生”是新形势下医院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病人求医生,医生是病人心目中的“上帝”的观念已经成为医疗服务中的固定思维,这种模式是由计划经济条件下医患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缺医少药,医疗供给严重不足,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导致医疗服务奇货可居,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地位;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卫生事业的福利性,公费医疗制度的存在,医生成为这一福利制度的实施者,医患之间形成了一种恩惠和赋予的关系;再一方面,医疗工作神圣化,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一种“天职”,医生是白衣天使,进一步神化了医生的形象,给医疗服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导致医生居高临下的不平等医患关系。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医患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医生和病人都在寻找一种新型的医患关系,同时,也谋取自身的正当利益和权力,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服务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被打破,供大于求的格局正在形成。对于市场经济所引起的医患关系变革,作为医生,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要重新认识和摆正自身角色地位,主动调整医患关系,将医生自身是“上帝”转化为将病人视为“上帝”,自觉地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和接受病人的选择。

2.2服务模式由以“医疗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服务的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为基础的“以医疗为中心”向以人为本,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疗服务应该从单纯的医疗转变到提供符合患者生理和心理要求以及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的全方位服务。病人不再是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观念中的只具有生物学属性的个体,而是即具有生物学属性,同时也具备社会心理学属性的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个体。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是建立在生物科学之上,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认为每种疾病都必然并且可以在器官、细胞或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能够找到治疗的手段。随着疾病谱和死亡谱的转变,危害人类健康主要原因已是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呼吸系统疾病,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已不再是单纯的生物因素,还涉及到社会、心理因素。病人对健康的理解,对治疗疾病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治愈躯体疾病,而是要求改善和控制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达到生理、心理的完好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医生,要求全面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对病人的心理和社会背景进行系统的评价,充分依据病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特征进行综合诊断与治疗,逐步脱离孤立和片面的思维方法,改变过去只见疾病不见病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治躯体疾病,不治心理疾病病,忽视病人社会适应能力的偏向。

2.3医疗决定权由医生替代患者决策向患者自主决策转变:

在临床治疗之前征求患者或患者家属的意见,是临床医生的职责,也是临床医学与法律条文所规定的。它体现了对患者的尊重和良好的医患关系,以及个人自治权在道德上的具体表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维系医疗服务和医患关系的不仅是医生的知识技术,更重要的超越技术之上的是尊重的服务[6]

传统的医疗方式有明显的缺陷。一是剥夺了患者认知疾病的权力,而认知权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对于基本权利理应受到尊重。二是对患者进行信息封锁,这只会增加患者更深的猜忌和不安,使患者的心理功能发生障碍,最终影响患者对治疗的密切配合,降低疗效。三是对于患者家庭增加了心理压力。家属为了避免让患者知晓自己的病情,假装笑脸,人前人后两个样,常常是一人生病,全家痛苦,这对于患者的家属也不公平,不人道。

在现代社会中,尊重患者自己作出决定的权利已经成为医生的主要职责。英国皇家医学委员会对临床治疗过程中,知情同意原则的重要性作了明确规定:“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要建立这种信任,医生必须尊重患者的自治与权利,即他们有权决定是否接受治疗与检查,同时,医生必须以患者能够理解的方式向他们提供充足的诊断与治疗信息,以帮助他们能够对自己的临床治疗作出决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社会法制观念的逐步加强,知情同意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来说,擅自决定本应由患者或家属决定的事项,是一种权利滥用,一旦形成纠纷,医疗机构和医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医生,要求学习法律知识,尊重病人的各种权益,做到“重要药物让你知,治疗方案助你选”,真正将患者治疗决策权交还给患者及家属,医生不再是患者治疗的决策者,而是当好治疗决策的辅助者。

2.4服务方式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长期以来,医院实行医生工作轮班制,住院病人经常见不到医生,医患难以沟通,病人不满意,医生的工作也常处于被动医疗的局面。医务人员的评价办法,晋升职称,评选先进,基本上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办法,如赶写论文,考外语,找人疏通关系,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医生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忽视了服务对象—“病人”对医生医疗服务的评价。在医生报酬分配制度上,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医生工作业绩考核不到位,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工作先进分子难以得到应有的报酬,导致大多数人员积极性下降,技术上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引入医疗服务市场竞争机制与医务人员人才竞争机制,它有利于建立起公平、公正、合理的医疗机构服务评价体系和医生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医院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病人满意不满意,病人高兴不高兴,病人选择不选择,成为评价一个医院及其医生医疗行为的最高标准,促进医生把提高医疗技术,改善服务态度,满足病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2.5增强健康教育意识

健康教育是通过病人的知识、信念、态度、价值观、理解力这些基本因素的改变促进按指导进食、锻炼身体、控制情绪、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行为,以及按时就诊、遵医服药,从而减少危险因素,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期望寿命。[3]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及其家属已不仅仅满足于治疗疾病,解除疾病痛苦,同时还希望与医生多沟通,以提高生活质量。

作为医生,要理解与病人交流的重要性,要将病人服从于医生的上下级式的医患关系,改变为平等的共同参与式的关系。有意识地、真诚地将医学知识传授给他人,使人们懂得为何患病和应当如何治疗。

总之,医疗服务全面走向市场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医生应当与时俱进,树立新的医疗服务观念,实现医患关系角色转换、完善服务模式、尊重患者医疗决定权、主动服务、增强健康教育意识,赢得病人的尊重与信任。

参考文献:

1.龚幼龙。社会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高虹,何忠正。“病人选医生”是推动医院内部机构改革的重大突破。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16~17

3.张苏范,丁娜。健康教育—医患关系问题(四)。医学与哲学;1997;(1):41~42

4.金建生,蒋向荣。浅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患关系。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92):75

5.李运华。论医患关系的经济本质与法律性质。医学与社会;2002;(4):42~43

6.施敏,孟慧娟。论病人“知情同意权”的回归及在医患关系中的价值。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6):353~354

这个帖子放这里不太合适吧?这里从事临床的毕竟很少,恐怕引不起重视的。。。。(虽然文章写的不错)

TOP

疾控机构也存在医患关系问题,只不过表现方式单纯些,走向激化的可能性极小.

搞临床的因为怕"踩地雷",不得不在态度作风方面收敛些,反而是疾控过惯了太平舒服日子,在处理医患关系方面有许多值得自省甚至是警惕的地方.

2楼说的对,在疾控圈内很少有人重视这个问题.提这个问题很难和周围人获得共鸣,不多说了.

TOP

这是我的论文,此文章发表在《当代医学》2006年12期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