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百年复兴中华梦 我们在路上!

百年复兴中华梦 我们在路上!

2014-10-01 占豪

据世界银行数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GDP,中国经济在2014年9月29日已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按照名义GDP,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事实上,中国已在2011年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这些扎扎实实的经济数据表明,新中国经过65年的发展和建设,经过几代人的拼搏奉献,如今已处于崛起的加速进程中,并到了实现中国梦的最后阶段。

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民族遭受了百年凌辱。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开始,一直到1949年,中国一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在被百年凌辱和掠夺过程中,中国也从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沦为最贫穷的大国。自1840年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至少超过1亿人死于战乱。毫不夸张地说,中华从衰落到今天的正在崛起,过程太崎岖,代价太昂贵,是血与火的洗礼。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一百年来终于从列强手中重新夺回了国家的自主权。甚至,仅仅建国一年,中国就开始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御敌于国门之外了。自新中国成立后迄今已65年,在这65年当中,无论是对垒美国还是抗击苏联,再或者还击其他国家,中国每战必胜,再没有让外敌侵入到中国本土。中国,自新中国开始站起来了。在过去三十多年中,战争甚至都未能再靠近中国。这一切对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的先辈抛头颅洒热血赶跑侵略者,是他们的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唤醒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一穷二白。新中国头三十年,中华民族将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被他国凌辱百年、千疮百孔的中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骨架,为后边改革开放中国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了扫除很多人的误解,我们不妨来看看新中国头三十年在经济、工业和农业上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经济:

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按当年的价格计算,我国社会总产值从1949年的557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6846亿,在29年的时间内增长11.29倍,年均增长约9%。以可比价格计算,如果社会总产值指数以1952年为100,增长到1978年的725.8,在26年的时间内增长6.26倍,年均增长率7.3%。在这个时间周期内,1958年至1962年,也就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前两年,中国经历了大跃进;后面三年,是三年困难时期,生产出现年均负增长0.4%的滑坡,其余年份均保持高增长。“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11.3%。三年困难时期后的1963年至1965年,三年平均增长率更是高达15.5%。哪怕是1966年至1970年,即文革期间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年均增长也达9.3%。文革后期,由于政治动荡,1971年至1975年,也就是“四五计划”时期,经济增长放缓,但年均增长仍有7.3%的水平。

在社会总产值高速增长的同时,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指标)的增长速度同样可观。对于我国的GDP数据,这里有必要作一个简要说明。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并未使用GDP作为经济核算指标。改革开放前,由于帝国主义封锁,我国很少对外直接投资,也鲜有境外资金到国内投资,因此GDP和GNP(国民生产总值)基本相当。如今的数据,是在改革开放后,为便于进行国际比较,根据张风波主编的《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与政策》一书推算的结果。

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与政策》推算结果,我国1952年的GDP为680.9亿元,1978年增长到3488.6亿元,增长4.12倍,年均增长率为6.5%。这个速度虽然比不上改革开放后,但与二战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然高出许多。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GDP年均增长率为4.8%,七十年代的世界GDP年均增长率为3.4%。其中,发达国家六十年代GDP年均增长4.9%,七十年代年均增长3.2%。而且,中国这样的增长,还是在包括三年困难时期GDP增长的一度下降、及文革后期极左思想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取得的。

工业:

解放前,我国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毫不夸张地说,连一颗螺丝钉都需要进口。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时间内,我国建成门类较为齐全、完整和独立的工业体系,从轻工业、重工业、直到高尖端的航空航天。

1952年至1980年,我国工业投资额累计达395519亿元,工业新增固定资产2734.5亿元,年均新增94.29亿元。1952年,工业生产总值为343.3亿元。到1980年,达4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可比价格,指计算各种总量指标所采用的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后的价格。),在28年的时间内增长17.9倍,年均增长高达11%。其中,工业生产指数,如果以1952年为100,到1978年达1598.6,年均增长11.2%。钢产量,1953年至1957年,年均增长达31.7%。1958年至1965年,年均增长为10.9%。1966年至1978年,年均增长7.6%,世界排名从1949年的第26位上升至1982年的第4位;同期原油增长分别为:27.1%,29.2%,18.6%,世界排名由1950年的第27位上升至1982年的第5位;同期内燃机商品数量增长分别为76.7%,19.1%,19.5%;同期发电量增长为21.5%,17%,10.8%,世界排名由1949年的第25位上升至1982年的第6位;同期金属切削机床增长分别为15.4%,4.4%,12.5%;同期纺织品增长分别为17.4%,11.3%,4.6%;等等。

另外,还有大庆油田、万吨水压机、五万吨远洋轮、十万吨水力发电机组、百万伏高压标准电容器、武汉和南京长江大桥、三门峡水利工程以及“两弹一星”等,都是当时世界最尖端的高科技产品或高大上项目,这些巨大成就有些甚至是在三年困难时期或文革时期取得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弹一星”,客观上,它奠定了中国本土和美、苏一样,成为他国军事势力的禁区。1964年爆炸原子弹,1967年爆炸氢弹,1970年送人造卫星上天。在军事意义上,更引人注目的是,1966年,中国将搭载核弹头的东风—2号导弹打到1200公里外的预设目标区、并成功引爆核弹头(美国为2700公里)。迄今为止,已知的只有中国、美国和前苏联搞过类似实验。如果没有这些国防和民用工业基础的支撑,中国连自身国防安全都保不住,更谈不上具备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事实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高速攀升,其速度远比改革开放后三十年要快。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形成中、美、苏三足鼎立的局面。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完成基础工业化的同时,为大力发展工业,我国同时开展“大三线”建设。“大三线”最初是指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在内的西南和西北地区,七十年代,范围扩大到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中原的豫西、鄂西,华南的湘西、粤北、桂西北,华北的山西和冀西地区。

从我国发展到现在需要进行中西部大开发的情况看,这种布局极具战略眼光。令人感动的是,为响应国家建设号召,大批建设人员满怀爱国热情,从生活优越的沿海大城市奔向人烟稀少、生活艰苦、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施工困难的大三线地区工作、生活,甚至就此扎根。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整套较为完整的三线工业体系建成。这一体系的建成,使我国工业体系纵深得到长足发展,对加强民族团结、改善工业布局以及国防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同时,大三线也是改革开放后在沿海形成经济突破口的坚实大后方。

从战略上讲,正是在建国后有了较为强大的工业体系,使得中国在美苏两强争霸下能有后续发展空间,才会有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契机。否则,在东、西对抗的背景下,中国如果连国家安全都无法保证,保不准美、苏矛盾的爆发或调和是以瓜分中国的方式进行。类似的情况我们并不陌生,清末时期的中国正是如此。

农业:

在粮食生产方面,根据国家的统计数据,我国粮食年产量从1949年的11,320万吨到1979年33,212吨,即增长1.93倍以上,年均增长3.7%;同期棉花从44.5万吨增至220.7万吨,增长3.96倍,年均增长5.6%;油料从256.4万吨增至643.5万吨,增长1.51倍,年均增长3.2%;甘蔗从264.2万吨增至2,150.8万吨,增长7.14倍,年均增长7.3%;红黄麻从3.7万吨增至108.9万吨,增长28.43倍,年均增长12%。即使在10年“文革”期间粮食也是年年丰收,产量从1965年的19,455万吨增至1976年的28,631万吨,年均科长3.9%。比改革开放后20年来的年均增长速度都还要高一些。据统计,我国从1978年的粮食产量为3,004.7亿吨,到1997年为4,9417亿吨,此间年均增长仅2%。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后,畜牧业恢复很快,到1952年牲畜总头数已恢复到解放前最高水平,达到2.28亿头,“一五”时期结束时的1957年达3.28亿头,即“一五”期年均增长7.6%。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增长速度。后来虽受到,困难时期和“文革”的干扰,但总的说来,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从1962年到1978年之间,牲畜存栏数从3.05亿头增至5.65亿头,即16年之间增长85%以上,年均增长超过了3.9%。(数据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统计年鉴》1998年版;马洪主编:《现代中国经济事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另外,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工、农业等方面的巨大发展外,其它如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科教文卫等都获得巨大发展。建国后的1949年至1980年,我国铁路里程从2.2万公里增长至5.19万公里,增长1.36倍;公路从8.07万里增长至88.82万里,增长10倍;民航里程增长15.82倍。商品经济,在改革开放前虽然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仍然从1952年的277亿元增长至1981年的2350亿元,增长7.5倍。科学技术方面,刚解放时,全国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不足500人,各项科技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全国大多数人为文盲或半文盲。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和较为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科技上更掌握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际领先成果。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我国高校共培养大学生(包括大专、函授和业余大学毕业生)超过三百万人。小学入学率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23%跃升至1976年的96%。中学方面,1931年,中国中学毕业生约1万人;1936年,全国一共仅54万中学生,1952年,初中和高中入学人数分别为124万和14万,1966年分别为272万和20万,1976年则增至2344万和861万。中国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成为“世界工厂”,与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基础教育上的巨大投入密不可分。新中国的教育很多方面看起来都不太成功,比如并未培养出各学科的学术“大师”,但在基础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无比辉煌的。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1991年,印度进行经济改革时,有一半国民既不会读也不会写,结果,印度相比中国工业化程度要差很多,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而印度却不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印度在未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就开始走虚拟经济之路,这是“魔道”,注定可持续发展力非常有限。

改革开放后,我国立足于前三十年发展的基础,又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平均增速接近10%。在保证和平稳定的基础上,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如今,中国不但是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还是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中国,已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中国很多产业当前都居世界第一位,经济总规模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更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中国人预期寿命已由1982年的67.77岁提高到了2010年的74.83岁,提升了7岁多。中国教育发展也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今天的中国,已处在了中华伟大崛起的前夜,一百多年来这是距离中华崛起最近的一次。一百多年来,千千万万个中国人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据估算,在抗击外敌和民族独立过程中,我国有2000万烈士为此献出了生命,但其中有名字记载的却只有193万。几代人不怕流血牺牲,抛头颅洒热血,为的都是民族独立和中华崛起,现如今我们这一代人是距离最近的一次。

占豪想说的是,作为21世纪的中国青壮年,作为距中华民族崛起、中国梦实现最近的一代人,我们不能躺在先辈的成绩上睡大觉,我们有责任完成几代人的遗志。我们应该继承他们艰苦奋斗、开创未来的精神,接过他们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旗帜,迈向中国世纪的明天······

我们,在路上!

让人倍受鼓舞,我们共同努力,期待那神圣的一天。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