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帖]影响我人生的几句话

[转帖]影响我人生的几句话

走过了三十年,再回首,岁月的沉淀中有那么一些话语,或让我惊叹,或促我思考,或令我震撼,曾给了我无穷的动力,也从某种程度改变了我的人生。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这句话今天看起来如此普通,但当时却对我产生过莫大的安慰和鼓励。不可否认,我是一个内向的人,在当年尤为明显。初入大学校园,面对陌生的人,我为处理人际关系而挠头,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我又有一种失落,我无所适从,不知道是否该做出和应该做出何种改变。曾经向母亲吐露心事,但她也不知如何开导我,隐约记得她向媒体发去求助的信件但没有结果,我当时的彷徨可想而知。

那年深秋,一封北京的来信开启了我的心门,我清晰地记得段首这行清秀的小字,“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它出自于一位高中同学之手,对我而言不啻于无价的礼物。被姑娘的理解和温婉的劝慰感动,我的初恋也因此而萌发……

现在看来,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在于不知道如何坚持和怎样妥协,不知何为社会需要,何为自身需要,不懂得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其实当我们心灵足够强大、足具有包容性时,这些困惑就会变得不那么强烈了。

凡是心灵关照整个世界的人,在某种意义上就和世界一样伟大。他摆脱了被环境奴役的人具有的恐惧之后,便体验到一种深沉的快乐。”

大二那年,在校内的书摊旁浏览时,《罗素文集》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地给了我震撼,“被环境奴役的恐惧”导致心灵的受阻,不恰恰解释了自己初入校门时的心理状态么?不为外物所搅扰的快乐不正是自己所追求的么?

伯特兰﹒罗素是英国哲学家,被誉为“世纪的智者”,一位理性和感情均强烈且并行不悖的人,他曾写到,“三种简单而又极度强烈的情感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 他不仅是书斋学者,还积极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且获得了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是啊,快乐的人生谁不渴望,但快乐易逝却常常令人嗟叹。当我试着把目光投向这个可爱、神奇、丰富无比的世界时,慢慢发现自身的琐碎开始投降,本有的不快变得稀释。更重要的是,当无助时,我依然有所依托,而不是宇宙中孤苦的存在;当痛苦时,我会想到世界上有无数的人正在经历深重得多的苦难,而不觉得自己最为不幸;即使身体失去了自由,还有诸多的人与事让我牵挂,我仍能够思考,灵魂依然在舞蹈(能够意识到灵魂自由的人往往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此,我有何种理由不珍惜这个世界、不把握好已有的幸福呢?阅读罗素给我带来了快乐,读懂他后,我更获得了一种保有快乐的法门。我要说,感谢你,伯特兰!

“和世界一起笑,一个人去哭”

这句话是大学时一位朋友所赠,现在成了我QQ上的签名。之所以多年以后依然如此善待它,是因它曾告诉我要乐观和坚强。

这句话告诉我人要有同理心,当你快乐时,可以去与别人分享,当你悲伤和痛苦时,最好不要去打扰别人,影响别人(当然,有承受力和善解人意的知己可以算是例外)的生活。因为很多事情,最终只能我们自己去面对。

年幼时我们可能会经常流泪,现在的我们也会因感动和高兴洒下泪水,这些都无可厚非。对一个成熟的人而言,孤立痛苦时自觉地或不自觉的在人前哭泣,多是不坚强所致,其实是心理上想获得安慰、同情和援助。有个常见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跌倒后跑回家去,他忍着泪水寻觅着妈妈的身影,当她出现时,便有了泪如雨下的场面,似乎要把满肚子委屈倾泄出来。

虽然科学研究表明,强忍泪水对健康不利,但经常以泪洗面、黯然神伤或许对心理和身体更加有害。人是理智的动物,应该懂得趋利避害,何况这利害与我们自身紧密相关。为什么我们不为自己和别人带来快乐,为什么我们要独自咀嚼忧伤,为什么我们不试着把神经培养的更加丰富而粗壮?不可否认,悲观主义有产生的原因,但悲观主义者却往往没有出路。面对着诸多压力,身处变幻莫测的世界的我们,养成一种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是获得持久幸福的根本。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是陈寅恪先生的名言,也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理解和接受这句话大概是毕业后一两年吧,在它的影响之下,我开始产生了知识分子情节。这个政治生活泛化和资本力量无处不在的社会中,道德和信仰都面临着知易行难的问题,选择做一个知识分子更不例外。事实上,现实中这个界那个界的不少人已背离了这份精神契约,虽有知识分子之名,而无知识分子之实。难怪有人断言,最不可信的是“专家”,有着话语权的所谓专家们的发言,或如龙卷风般没有定向,或信口雌黄违背常识,幕后却有着种种利益的交易,他们丧失了知识分子独立的本能和习惯。

当今社会,个人自由逐渐彰显,生活道路的选择越来越依赖自身,但人性固有的虚荣和四泛的泡沫难免会让人产生犹豫迷茫,幸运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十个大字已深深地镌刻于心,成为我心灵的召唤了。

“行胜于言”

对这句话的语义早有了解,但固定在我的辞典中,成为时刻对照印证的标准,是在一年前的清华之行后。那次到北京出差,公事之余,兴致袭来,步行从清华西门而入,南门而出,算是和这所久仰的高校有了第一次不算亲密的接触,所览印象最深的就是南门外石碑上这四个醒目的大字,终于在离开这百年学府前有了原本期待的感动。四个字虽简练通俗,但阐释了所有文本存在的意义。特别是社会和人生的论断,倘若只停留在字面,则只是摆设,更谈不上生机,也就失去了价值。这世界不乏喧哗热闹,也不乏兜售各种理论的贩子,网络的出现彻底满足了人们表达的欲望,但言语不必然产生相应的行动,不是已经有了某高官上午高喊反腐、下午就案发的现代闹剧么。我们不少演讲家,也不少听众,少的是身体力行的“行者”。作为精英的知识分子言行错位似乎更为严重,甚至有些人是说话做事两层皮,这是我们应该时刻警惕的。

人生漫长的跋涉中,始终敞开思路,兼容并包,我的心流才不会干涸。随着涉猎的深入和思想的变迁,深刻影响自己的话语应该还会出现,它们将继续如同一盏盏闪光的灯火,照亮我的身后,也指明我的前程。

过简单的生活,因为最简单的也是最真实的,往往也是最宝贵的。

经典。

TOP

“和世界一起笑,一个人去哭”!我特别喜欢!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