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PCO专题]你问我答——PCO常见问题专家析疑

问:白蚁对对环境条件有选择性和适应性吗?

答:从白蚁生态学角度考虑,与白蚁有关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很多,但限于目前的研究成果,下面主要介绍土壤、温度、湿度、光线等几个重要方面与白蚁生活的关系。

(1)白蚁巢

在前面已经提到了白蚁巢的结构,以及上面讲白蚁与其它物的关系中简单介绍了与白蚁共处一巢的螱客和天敌等其它一些生物。这里介绍一下白蚁巢的生态环境。

白蚁巢是白蚁集中栖居的一个重要场所,它和其它巢外的构筑物一起构成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白蚁巢群系统。即使是那些构筑无定形白蚁巢的白蚁种类的白蚁巢群系统也不例外。白蚁对白蚁巢的选址有一定的条件,那必须是隐蔽、安全、有充足食物、距离水源较近的地方。因此,白蚁巢对于整个白蚁群体而言,不仅提供了一个免受外敌入侵的安定而有保护的栖居场所。对于那些在木材或树木内构筑巢居的白蚁种类而言,其白蚁巢本身就是一个食物源,有充足的木质纤维源源不断的供给整个白蚁群体食用。对于能培育真菌的白蚁类群也是一样,其白蚁巢内的菌圃本身以及在菌圃上生长的小白球菌,就是其美味可口的食物来源。而且在白蚁的巢群系统内有其特有的生态环境,有人对那些千层纸状的白蚁巢和菌圃形白蚁巢进行过监测,发现这些白蚁巢内有比较稳定的温、湿度和较高浓度的碳酸气(二氧化碳气),这有利于抑制与白蚁共栖的对白蚁生存有害的细菌、真菌和其它生物的生长发育。 (2)土壤

除了木栖性白蚁类群可以完全脱离土壤生存外,其余的白蚁,特别是土栖性白蚁,都与土壤有密切的关系。白蚁对土壤的酸碱度有明显的选择性,白蚁比较喜欢生存在偏酸性(Ph值为4~6)的土壤环境中,在中性的环境(Ph值为7)中也能生存。但白蚁只能在弱碱性(土壤的Ph值≦8)的土壤中生存,这就是在自然情况下,碱性程度较高的沿海滩涂及盐碱地区我们就见不到白蚁生存活动的踪迹的缘故。白蚁对土壤的另一个明显的选择是土层的厚度和泥土的颗粒。通常,白蚁群体喜欢在土层较厚的泥土颗粒较细的土壤中构筑巢学和白蚁道。我们知道,在白蚁群体中担当构建任务的是工蚁或拟工蚁,它们的个体通常都比较小,由于体形的限制,它们所能衔起的泥土颗粒的大小是十分有限的,通常都是在0.05mm直径以下的颗粒。有人对土栖白蚁的白蚁巢的土壤颗粒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筛选分离,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的颗粒都是非常微小的,直径小于0.01mm的颗粒,其次是直径为0.01~1.00mm的沙粒,直径大于1.00mm的石砾只是极少数,其中最大的砂石颗粒直径也不超过10mm。所以可以肯定,土栖白蚁绝对不会在那些有石头露裸而土层极薄的丘陵山地上构筑它们的巢居的。 (3)温度、湿度

温度和水分是白蚁生命活动中必须的重要条件,也是对白蚁分布影响极为显著的重要因素。白蚁是一类喜温好湿的昆虫,其生存环境中温、湿度的变化对白蚁活动的影响十分显著。少数白蚁种类(如栖北散白蚁Reticulitermes speratus等)之所以能生存在冬季比较寒冷的辽宁省丹东市和北京市等地(北纬40o),除了这些白蚁自身对寒冷的适应外,还因为得益于其白蚁巢的保护。但是我国冬季更冷的北纬40o以北地区就没有白蚁的踪影了。

A、温度对白蚁活动的影响:白蚁活动的最适温度,散白蚁为24~32℃,当气温降到5℃以下,或超过35℃时,就见不到它们的活动迹象;乳白蚁为25~30℃,其最低致死温度为 —8 ℃(48小时内死亡),最高致死温度为39℃;而土白蚁主巢温度通常会保持在20(冬季)~28℃(盛夏季节),春季气温回升至10℃左右时可见到土白蚁在近地表处的少量活动,同样在酷热的盛夏时节,只有在傍晚和清晨气温较低时可见到白蚁的地表活动,而在白天是见不到它们在地面上的活动的,一直要到入秋以后,当气温再降到28℃以下时,土白蚁便再恢复正常的地面活动。所以,在酷热的盛夏和寒冷的冬季很少能见到白蚁的活动。 B、湿度对白蚁活动的影响:事实上,湿度对白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白蚁群体和白蚁个体的生长发育。白蚁虫体自身就有较高的含水量,体内水分的含量超过其体重的70%。所以,白蚁需要随时补充体内的水分。白蚁巢也是一个含水量极高的场所,如土白蚁的白蚁巢内空气湿度接近饱和点,相对湿度在95 %以上,巢体的含水量可达30~40%,菌圃的含水量更高,超过40%。乳白蚁的白蚁巢体,含水量为30~37%,平均33.3%。那些湿木白蚁在树木内栖居的部位湿度大到往往能挤出水来。只有干木白蚁对水分的要求不那么高,在含水量为15 %左右的木材内就能生存得很好。

虽然说包括湿木白蚁在内的一些木栖性白蚁、所有的土木两栖性白蚁和土栖性白蚁,都喜欢潮湿的环境,但不是说湿度越大越好,在水分过多的地方白蚁也是不能生存的。所以在常年多水的沼泽地带,是没有白蚁活动踪迹的。危害堤防土坝的土栖白蚁虽然对水分要求很高,然而它们的白蚁巢通常都在堤坝的浸润线以上。乳白蚁的地下巢所处的位置、散白蚁的白蚁群体通常都不会深入到地下水位线以下。

(4)光与空气

光线和空气对白蚁的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

A对光反应:白蚁的对光反应有双重性。一些白蚁个体对光的反应呈现较强的正趋向性,如在白蚁的纷飞繁殖季节,从白蚁巢群系统的出飞孔成群结队爬出并进行短暂空中飞行的长翅成虫的行为就是如此。而白蚁群体中为数众多的眼已经发育退化了的工蚁和兵蚁,则在其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负趋光性。

B空气:研究人员对白蚁巢内的空气成分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比大气中的含量(0.03%)要高出许多,高达4~5%。在这样的环境中抑制了所有对白蚁有害的好气性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也有利于白蚁巢内温度的保持。 (5)振动

一般认为,在正常生活中的白蚁,是非常怕振动干扰的。白蚁会从有振动的物体上移开,逃到相对较安静的场所。所以通常在房屋内,白蚁只蛀食木门框却很少蛀食木门,也很少蛀食经常使用的家具。

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

TOP

问:如何鉴别死活的钉螺?

答:1、敲击法

将钉螺置于厚玻片或硬物上,用小铁锤轻击使之破碎,如未见钉螺有收缩反应,且未见新鲜软体组织者为死螺;反之为活螺。

2、爬行法

将草纸铺于平底瓷盘底部,在草纸上画上间距5cm的平行线若干条,瓷盘内加入少许自来水使草纸湿润;将钉螺置于草纸上沿平行线排列,置室温(20-25℃)下放置24小时后,观察钉螺爬动情况。若钉螺爬到线外,则为活螺;在原位不动则为死螺。

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

TOP

问:感染性钉螺鉴别的方法是什么?

答:1、压碎法

将查螺捕捉的活钉螺置于载玻片上,另用一张较厚的玻片将钉螺轻轻压碎,然后在螺体上加一滴清水,将钉螺置于解剖镜或显微镜下,用解剖针拔开外壳,依次撕碎软体组织,发现血吸虫尾蚴(双尾蚴)、子胞蚴即为感染性钉螺。

2、逸蚴法 将钉螺放在指形试管内,每管放一只钉螺,管内加水近满。用尼龙纱罩盖好(防止钉螺外爬)。在20-25℃环境下放置4-8小时后,在灯光上用肉眼或放大镜检查水面有无摆动或停止活动的血吸虫尾蚴。如无法鉴别,可用白金耳或细铁丝环钓取表面水滴于玻片上,在显微镜或解剖镜下证实。对于待检钉螺数量较多,感染率又不高时,可用较大的试管,每管放10只钉螺,对检出有感染性钉螺的试管,再进行单个螺逸尾蚴的方法分离感染性钉螺。由于有时钉螺体内的胞蚴尚未发育成尾蚴,难逸出,因此逸蚴法检出率往往低于压碎法。

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

TOP

问:物理灭螺的方法是什么? 答:1、垦种灭螺

垦种灭螺是结合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发展生产,改变环境消灭钉螺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湖沼地区的湖滩、河滩和江滩。

(1)矮围垦种:因筑高堤而影响蓄洪、泄洪,或因人力、经费等不足,暂不能筑高堤垦种的湖滩、洲滩,可在秋季退水后修筑高出滩面1.5m左右牢固的矮堤。矮围内的滩地尽可能深耕细耙,种植夏季早熟作物。矮堤工程需工不大,投资不多,既可获得一季收成,又可起到灭螺效果。每年秋季退水后,对矮堤进行维修加固。已垦地方必须年年耕种;不能垦种的地方,要人工改造或进行其他方法处理,以巩固灭螺成果。

(2)不围垦种:在地势较高不需围堤即可保证一季收成的湖滩、河滩、洲滩,可采用不围垦种的方法灭螺。在每年秋季退水后,成片地开滩地,种植一季夏季早熟作物或蔬菜如萝卜、甜菜等,以及黑本草(奶牛饲料)等。垦种要每年不断地反复进行,并对坑洼地进行平整和开沟沥水,做到水退滩干,雨停沟干,把耕、耙、种、管、收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起到灭螺的效果。

(3)堵湖汊垦种:在汊口较小,汊内有较大耕种面积圈套的湖汊,可采用堵 湖汊垦种的方法灭螺。汊内平整土地,连年垦种旱作物,以改变钉螺孳生环境,达到既消灭钉螺又发展生产的目的。

(4)高围垦种:对生产价值大,投资相对地较少,修筑高围堤又不影响蓄洪的湖滩、洲滩,可采用高围垦种的方法灭螺。这种方法对灭螺和防止血吸虫病的效果都较好。垦种要切实做到成片的深耕细耙,尽可能不留边角。尽可能种旱作物。无论种植何种作物,都要以不合钉螺造成新的孳生环境为原则。垦种要连续数年,方可保证灭螺效果。

2、结合水利、水产养殖水淹灭螺

结合水利、水产养殖水淹灭螺,是改变钉螺孳生环境消灭钉螺的一种有效方法。

(1)堵湖汊蓄水养殖:在汊口较小,汊内地势低洼的湖汊,可采用堵湖汊蓄水养殖水淹的方法灭螺。秋季退水后在汊口筑堤建闸,控制水位,汊内蓄水结合水产养殖灭螺。水线以上的有螺地带,要结合改造环境、垦种或药物等方法灭螺。

(2)修建山塘、水库:在有螺的山凹或山间小盆地,可结合治山、治水修 建山塘、水库,使有螺的地带长期水淹,改变钉螺孳生环境,使钉螺不能生存繁殖而渐趋死亡。

(3)开挖鱼池:湖沼地区垸内易积水的低洼湖滩、近居民点的小块荒滩,可以开挖鱼池,结合养鱼水淹灭螺。筑池岸时,先将滩地表面20~30cm的有螺草土铲起,堆在拟筑池岸片的中央,然后在拟开鱼池内逐层挖深,把挖出的土层堆在拟筑池岸片的上面和两边,打紧压实。铲表面草土时要整块铲起,铲后清扫1~2遍;运土时防止钉螺漏掉;池岸两边要覆盖无螺土,厚1~2cm,岸顶盖无螺土1m以上,打紧压实,严禁把有螺草土置于池岸的外层,还要防止钉螺从池岸裂缝中爬出,影响灭螺效果。

3、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土埋灭螺

(1)开新填旧:这是一种灭螺较彻底的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将旧沟两岸的有螺草时土铲去10~15cm,推至沟底,清扫1~2遍,然后按水利规划开挖新的排灌沟渠,将掘出的无螺土填入旧沟中,厚度至少30cm,打紧夯实。新旧沟的距离不宜小于1m。

(2)移沟土埋:方法是将一岸的有螺泥土连同草皮铲下一层,堆在另一岸的下角,再将铲去泥草一岸的新土逐层铲下,加在堆有草皮及有螺土的上面,培成沟形。培上的无螺土至少30cm,并打紧夯实。

(3)挑土填埋:对水利上无用的坑、塘、废沟、洼地、小河等,采用挑土填埋改为田地的方法灭螺。这种方法既可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又可扩大耕地面积。土埋时,底部水量较多,则预先将大部分水排去,然后将周围的有螺草土铲下15cm以上,堆放于底部,上面覆盖无螺土30cm以上,并打紧夯实。

(4)开沟平整:此法适用于堤套、防浪林、芦滩等环境的灭螺,将灭螺地区分成若干小区,从区外开沟取土填埋。对高低不平的堤套,可先排水、填平坑洼,然后从堤套中间开治沟。在防浪林采用此法时,还要同时清除树上、树根处的钉螺,以免形成新的有螺沟。开沟时分层取土,铺压时有螺土在下,无螺土在上,耙平、夯紧、压实。

(5)抽槽土埋:此法适用于小型河道和定型沟渠。方法是先排水,使水位降至常年水位以下,在河岸边及沟渠底部抽槽,其宽度与深度以能容纳河、沟两岸铲下的有螺草土为度,然后自下而上铲有螺草土15cm,使其落于槽中,清扫已铲去草土1~2遍,全部推入槽中,再盖上无螺土20cm以上,夯紧打实。

(6)吸淤填埋:方法是枯水季节将挖泥船停靠在水边,安装管道直通有螺地带,吸淤逐片填埋,厚度须覆盖有螺草土50cm以上。此法效果较好,可一举消灭钉螺。

(7)培田埂:方法是就近取无螺土,培于有螺的田埂边或田埂上,并夯实打紧,使田埂加厚加高,把钉螺埋入埂内,培无螺土的厚度要在30cm以上。

(8)水改旱灭螺:此法是消灭水田钉螺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其做法是将水田改种旱作物,毁掉所有的水田。水改旱3年后,如钉螺完全消灭,在无螺扩散的情况下,还可根据粮食产品结构,再部分地改种水稻,亦可进行水旱轮作。

4、复杂地形的灭螺方法

(1)山间谷地及洼地:方法是开沟引流,降低水位,清理环境,用药物喷洒或浸杀灭螺。如水量较多,积水面积较大,可筑圩、蓄水或建成水库,改变环境。

(2)石芽地、山脚崩积石;这些地方环境复杂,杂树、荆棘、野草丛生。处理方法是:砍除杂树、荆棘、野草,再剔净石头上或石缝内的青苔、浮泥,然后用药物喷洒或浸杀2~3次。

(3)石砌环境:包括石块垒成的田埂、田后壁、沟壁、石坝、石护坡、围墙、桥墩、码头等,石缝中长满青苔和杂草,适宜钉孳生。处理方法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折除或重砌成水泥嵌缝的石壁。对无法拆除或重砌的地方,剔除石缝内的杂草、青苔,用药物喷洒几遍,再用三合土或快干水泥嵌缝。

(4)树丛、竹蔸:在河沟边或山脚一带的杂树、竹子的根部常有钉螺孳生。处理方法是:吹伐老树、老竹子,并对留下来的竹、木也要砍除根部侧枝。在清理地面后,用药物喷洒或浸泡,再用沙土覆盖厚15cm。

(5)山涧溪流和大型排洪沟:山涧溪流和大型排洪沟由于雨季水流湍急,一般不适宜钉螺孳生。但是由于 溪沟弯曲,水流不畅,沿途卵石密布,杂草或灌木丛生,在一些地段有数量不等的钉螺孳生,但分布极不规则,处理方法是:疏通或拓宽河道或栽弯取直,增加流速。清除杂草、灌木或石块;对清理过的环境,用药物喷洒或浸泡。

(6)荒山坡、草坪: 在大山区常有大片的有螺荒山坡和草坪,其间多有杂树、乱石存在。处理方法是:先进行铲草皮坑埋或堆埋,然后开挖排水沟,使地面经常保持干燥,并用灭螺药物多次喷洒,以灭净残存钉螺。

(7)梯田:钉螺主要孳生在梯田的后壁上。处理方法是:结合当地习惯,如劈田梗除草、除虫、沤肥等,将铲入田内的有螺草土与灭螺药一起进行沿边浸杀。对铲过草皮的田壁再用灭螺药物喷漆洒2~3次。

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

TOP

问:蜗牛主要危害是什么? 答:大部分的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适应性极广,生活于潮湿的灌木丛、草丛中、田埂上、乱石堆里、枯枝落叶下、作物根际土块和土缝中以及温室、菜窖、畜圈附近的阴暗潮湿、多腐殖质的环境。为害广、食量大、生活力强,具有坚硬的外壳保护,防治难度大。蜗牛取食的寄主作物种类有58科206种之多,有麻类、棉花、豆类、玉米、大麦、小麦、蔬菜、烟草、瓜类、花卉等,一年中以春、秋两季为害最重,蜗牛啃食农作物,主要取幼苗、叶片或其他幼嫩器官,形成较大的缺刻和孔洞,苗期发生重时可咬断嫩茎、食光叶片,造成缺苗断垄;作物生长中后期受害,结荚率下降,粒重轻,品质低劣,在种子出苗时便有可能被蜗牛咬断,使种子发芽不全,同时分泌黏液,留下有害的粘液,影响授粉,每年会给农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非洲大蜗牛,又被称为国际“田园杀手”,是我国禁止入境的危险性植物检疫二类有害生物,原产地非洲东部沿岸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奔巴岛,马达加斯加岛一带。作为人类的食物、宠物以及动物饲料等引入,已扩散至18个国家。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可能是由一新加坡华人所带的植物而引入福建的,后被作为美味食物,被引入多个南方省份,现己扩散到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地,危害草本、木本、滕本植物100多种,咬断各种农作物幼芽、嫩枝、嫩叶、树茎表皮,成为危害农作物、蔬菜和生态系统的有害生物,也是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可传播肝吸虫、结核病、嗜酸性脑膜炎和人畜共患的广眼线虫。

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