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疫情报告制度 [打印本页]

作者: srb    时间: 2005-9-14 16:32     标题: 疫情报告制度

疫 情 报 告 管 理 制 度

1、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区卫生防疫站报告,必要时做订正死亡报告。 2、各医疗卫生机构及人员要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熟练掌握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消毒及疫情处理的程序,切实增强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发现传染病例要认真做好传染病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在规定时限内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3、在各医疗机构防保科设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员。传染病报告员接到临床医生的传染病报告要进行核实诊断,认真做好记录,并及时上报当地卫生防疫机构。认真开展疫情主动监测工作,对临床有关科室的门诊日志和住院登记至少每旬开展一次疫情搜查,发现漏报的传染病病例,要及时进行补报。 4、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于2小时内,农村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5、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接到疫情报告的卫生防疫机构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上级卫生防疫机构和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当地政府。 6、流动人员中的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传染病报告、处理由诊治地负责,其疫情登记、统计由户口所在地负责。 7、区卫生防疫机构应当对辖区内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的疫情登记报告和管理情况定期进行核实、检查、指导。 8、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否则将依法追究责任。 9、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者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时,必须在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区卫生防疫站报告。区卫生防疫站发现疫情或者接到疫情报告,应当立即报告上级防疫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10、区卫生防疫站疫情管理人员应定期编发疫情简报,对重大疫情进行预测、预报。

                               我区卫生局                               二00四年三月


作者: 红缨枪    时间: 2005-9-14 18:59

谢谢srb的资源工享
作者: 庄主    时间: 2005-9-14 21:41

太谢谢了


作者: 祥子    时间: 2005-10-7 12:12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请问,你们那里这些病的携带者都要网报吗?


作者: 洋子    时间: 2005-10-7 13:35

在乡镇卫生院,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是最常被检测到的。请示过上级,答复是:不必进行网络报告。
作者: 一键封喉    时间: 2005-10-7 22:13

4、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于2小时内,农村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

首先进行电话上报。


作者: 银色羽翼    时间: 2005-10-7 22:36

以下是引用一键封喉在2005-10-7 22:13:50的发言:

4、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于2小时内,农村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

首先进行电话上报。

接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三章第十九条(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请注意并没有要求电话上报,电话上报是地方制订的,属于地方性的制度,并不是国家制订的法律法规。


作者: jxcdc    时间: 2005-10-23 18:07

重要的疫情当然先电话报告,以免误报。现在一般领导都不敢瞒报了[em08]
作者: 程程    时间: 2005-10-23 18:54

以下是引用一键封喉在2005-10-7 22:13:50的发言:

4、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于2小时内,农村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其实对于上述法定传染病,我们基层医院是无权诊断的。可疑病例还不是先电话上报?


作者: 庄主    时间: 2005-10-23 21:17

以下且??lt;i>程程在2005-10-23 18:54:34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一键封喉在2005-10-7 22:13:50的发言:

4、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于2小时内,农村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其实对于上述法定传染病,我们基层医院是无权诊断的。可疑病例还不是先电话上报?

疑似的也要网络直报啊 只是需要在确诊后 再订证
作者: bncdc    时间: 2006-1-24 09:44

乙型肝炎如何区分急性与慢性。
作者: dnw0068    时间: 2006-2-8 09:24     标题: 报告卡中的其他传染病是否应直报,文件规定有吗?

报告卡中的其他传染病是否应直报,文件规定有吗?


作者: hdyy    时间: 2006-2-8 11:23

其他传染病是否应直报以当地疾控部门的通知为准,你可去咨询。
作者: XUXUE7212    时间: 2006-2-8 14:38

疫情报告工作流程图

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填写疫情

卡→(及时通知)防保科(收取)→

防保科网报→登记上册→统计


作者: XUXUE7212    时间: 2006-2-8 14:42

传染病报告制度

一、疫情监测与疫情报告属医疗质量的一部份,各科室要求在做好门诊日志登记的基础上进行疫情报告,报出的卡片上要字迹清晰,项目齐全,不能有错项或漏项。有漏报传染病例的,按《传染病防治法》及医院规章制度处理。

二、凡本院的医生、检验、护士及防疫人员均为传染病法定的报告人。

三、凡确诊或疑似

1.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报告人通过防疫医生,应在两小内电话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乙类传染病

百喉、乙型脑膜炎、流行脑膜炎、伤寒、钩端螺旋体、脊髓灰质炎、炭疽、狂犬病、出血热,报告人通过防疫医生,应在十二小时内电话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其他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疾控中心规定报告的传染病和电话已经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均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片。

四、传染病的报告要做到“全、快、准”,出院病员应当报转归情况。

五、防疫医生每天到各科室搜集传染病报告卡片,传染病报告人发现传染病必须及时填报传染病报告片。

六、防疫医生应按区疾控中心规定的格式和日期,定时向疾控中心报告疫情;各科室每月坚持自查一次,发现有漏报的传染病,应当立即补报卡片。


作者: XUXUE7212    时间: 2006-2-8 14:44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 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2 发现传染病人,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按照《传防法》之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保健科,确保我院网络直报的有效运行。

3 各科与传染病疫情报告有关的登记本记录完整、规范、详实,定期与保健科核对,符合率≥98%

4 各科每天的门诊日志登记病人数与医院当天本科挂号数核对一致,符合率≥75%

5 相关科室医生能熟练掌握传染病疫情知识,能完整、正确地回答问题。

6、凡违反《传防法》及相关规定者,将按照医院有关条例严格考核。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1 为进一步保证我院传染病管理工作的高质量远行,特制订本制度。

2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订。

3 该项工作有分管院长亲自抓,下设领导小组,各科有专人负责,保健科实施督导。

4 各科严格执行医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5 保健科负责对各科疫报工作的监管,同时负责与上级部门的校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记录备案。

6 腹泻门诊及结核病管理按有关规定执行。

7 保健科及科教科负责对全院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并记录在案。

8 凡违反《传防法》及相关规定者,保健科将按照医院有关条例严格考核。


作者: XUXUE7212    时间: 2006-2-8 14:45

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

来院病人及陪同人员

预检分诊处测体温

非发热、非感染性疾病病人 发热病人、感染性疾病病人

(给呼吸道感染病人发放口罩、检查X线)

普通门诊就诊 感染疾病科门诊医生进行排查

排队传染病的病人 医学留观病人 确诊或疑似传染病的病人

留在医院指定地点 定点医院

解除观察 疑似或确诊传染病的病人

回家 转至其他病房留院继续治疗


作者: XUXUE7212    时间: 2006-2-8 14:51

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确保其真正得以落实。

二、定期对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如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

三、对科室工作人员定期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四、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甄别,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治措施。

五、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科室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流合理,所有物品、区域的标识与标志明确、清楚。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洁、污物品分开放置。

六、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区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病人和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和/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

七、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登记、转运、处理等工作。

八、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工作。感染性疾病科医务人员必须了解、掌握传染病病种及分类、不同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和内容要求,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要及时将传染病报告卡和传染病信息报预防保健科或医院总值班室,并与医院感染管理科沟通。必要时,可直接向区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对排除传染病的,要及时修正报告。

九、与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配合,开展有关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十、医院要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防护物品,尽量防止和避免职业暴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能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职责

一、医师职责。

1、认真履行医师的义务,在诊疗工作中规范执业。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2、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并能熟练掌握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

3、及时筛查传染病病人,正确诊疗和转诊传染病病人。

4、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按规定的时限和内容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

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在做好自身防护工作的同时,配合护士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6、对就诊患者进行感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

二、护士职责。

1、认真履行护士的义务,在护理工作中规范执业。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2、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熟练掌握感染性疾病护理知识、技能和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

3、负责感染疾病患者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码等。

4、帮助、指导呼吸道发热患者戴口罩,并引导患者到指定地点候诊。

5、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熟练掌握常用消毒液的配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监督消毒隔离措施落实到位。

6、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做好医疗废物管理工作。

7、对就诊患者进行感染性疾病的卫生宣传教育。

三、卫生员职责

1、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所用器械、工具分区使用。

3、严格遵守医疗废物管理规定,及时按分类清运各种医疗废物。

4、做好有关清洁、消毒工作的记录。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各种侵入性检查和治疗操作的增多,以及疾病谱的变化,使医院感染问题变得日趋复杂。因此,医务人员,特别是在医院工作者,更是处于传染病等感染性疾病的威胁中。

  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通过血液传播的常见病原体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非甲非乙非丙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该传播途径是含病毒的物质进入了血液或组织,或直接与破损黏膜、皮肤接触。

  食入传播:通过食入传播的常见病原体有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 毒、沙门菌、志贺菌、轮状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等。该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被感染者在食入病毒或病菌后发病。

  接触传播:通过接触传播的常见病原体有流行性角结膜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A组链球菌等。该传播途径是病毒或病菌直接接触黏膜或创面。

  吸入传播:通过吸入传播的常见病原体有呼吸道合胞病毒、细小病毒、 流感病毒、结核分支杆菌、脑膜炎奈瑟球菌等。该传播途径是呼吸时,吸入散布在空气中含病毒或病菌的微粒。

  被感染的危险因素

皮肤黏膜暴露:由于在工作中要面对各种不同的患者,医务人员接触各种病原体的概率远比普通人群高;医务人员的皮肤黏膜暴露于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中,存在着医务人员与患者双向传播的危险。  

针、刀刺伤与割伤:是一类到达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因此,被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将病原体接种到受伤者体内。医护人员由于经常与注射器等锐利器械接触,因而容易发生针刺伤。医务人员在各类医疗操作中,最易发生皮肤黏膜损伤的是抽血及缝合。

  手污染: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许多工作都是由手完成的,因此医务人员手上各种细菌的数量往往比其他人群多,手的微生物污染相当严重。医院工作人员手上革兰阴性杆菌携带率约20%~30%;而在烧伤病房或监护病房工作的人员,手上革兰阴性杆菌携带率可高达80%或更多;在普通医院,25%的护士手上能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手是医务人员工作中被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洗手则是阻断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

  空气污染:空气是病原体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医院,空气中的病原体来源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伤口脓液、排泄物、皮肤屑等,干燥后形成菌尘,通过讲话、咳嗽、喷嚏、清扫整理病房、人员走动、物品传递、空气流动等扬起而污染空气。一些医疗器械如呼吸机、雾化器、吸引器等在操作过程中也会把病原体播散到空气中。污染的空气可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传播呼吸道疾病、造成手术切口感染、导致输液污染以及通过被污染医疗器械间接感染人体。医务人员长期处于这种污染的空气中,也有被感染的危险。

  相关因素:医院感染管理监督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未能有效地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和防护工作;医务人员对工作中的感染认识不足、防护意识薄弱、无菌观念淡薄、不正确进行技术操作;医务人员处于易感期。感染防护对策

  确立保护政策:完善医疗机构感染管理监督机制、确立相应的保护政策,使医务人员感染预防措施得以落实。

  宣传教育:医疗机构必须对各级管理和医务、工勤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常规培训;医疗机构必须对新上岗的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学时;医务人员应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年不少于15学时,其他管理与医务人员每年不少于6学时。宣传教育既要使医务人员掌握工作中预防感染的知识,充分了解职业感染的危害性,增强防护意识,加强无菌观念,认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的重要意义;又要消除医务人员的恐惧心理,使之理智、正确地对待工作中感染。宣传方式可通过录像、讲座、专栏、知识测验、印刷资料、讨论、计算机教学等进行。

  健康评估:其包括新职工上岗前体检和在职职工定期体检。体检的内容包括询问病史和检查。询问病史包括最近是否得过传染病?处于某种传染病接触中如何减少危险因素?对水痘、结核等传染病的易感性?是否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的治疗?回顾个人既往史,尤其是免疫接种史及在以前医疗机构工作的状况。免疫接种史包括乙肝、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结核等。检查包括进行全血细胞计数检查、血清学检查、泌尿系统检查,照胸部X线片,做结核菌素试验等。

  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针对所有的患者,在未诊断之前采用的普遍预防措施,以降低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病原体传播的危险性。标准预防适于医务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完整的皮肤、黏膜时应用。其主要内容有:

  一、洗手与手消毒。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规定的洗手指征为:接触患者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黏膜以及进行侵入性操作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脱手套后。其洗手方法为,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时间不少于10~15秒,流动水冲洗净。手消毒指征为,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手消毒方法为,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或用消毒剂浸泡双手2分钟。常用手消毒剂为,氯己定-醇速效消毒剂、碘伏溶液、75%酒精溶液、乙醇-苯扎溴铵洗手剂。正确的洗手技术对消除手上的暂住菌具有重要意义,每日洗手频度应保持在医师多于30次,护士多于35次。正常的洗手类型为指端指间手心手背型,可保证双手各部位皮肤表面干净,从而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在污染不严重时,一般用肥皂、清水冲洗;在严重污染时,应该用消毒剂洗手。洗手和手消毒后使用的擦手用具要防止再污染。

  二、手套:当预料要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以及使用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物品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手套使用前后、接触无污染物品前以及下一个患者之前,应立即脱去。

  三、帽子、口罩及防护眼镜:可防止感染性体液,溅到医务人员的头部、眼睛、口腔及黏膜。戴口罩还可以阻断带病原体的大颗粒气溶胶和小颗粒气溶胶传播。

  四、长工作服:在有可能产生患者血液或体液喷溅,或引起操作者衣服污染的工作中,医务人员应穿长袖、长褂工作服。

  五、针筒、针头和锐器:用过的针头不要再套针帽,用过的针头、刀片或其他尖锐器械应立即放入有标签的耐刺容器内,针头不要用手弄弯或折断。如果患者的血液具有传染性,最好是用一次性注射器;如为重复使用的注射器,要放在防水耐刺的容器中收回,送消毒灭菌处理。使用带防御装置的注射器和翼状针可减少针刺伤发生。同时,应正确掌握尖锐器械和仪器的操作。

  针对预防

  针对预防,是针对已明确诊断的、能够播散病原体的患者,医务人员对于这些病原体需要有除标准以外的预防措施。

  一、免疫计划:根据某种感染的危险程度和发生感染的频率进行预防接种,使用疫苗应尽量在医务人员进入高危区工作之前进行。可能与风疹患者或孕妇直接接触者,应采用预防风疹感染措施;凡与血液有接触的工种职工都应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在可能发生流感流行前1年的秋季,应为全医院职工接种流感疫苗;免疫学和血清检查证明为麻疹易感者,应接种麻疹疫苗。

  二、空气传播预防:既要应用空气处理和通风防止空气传播病原体,也要应用合适的呼吸道防护器具如口罩。需要空气预防的常见疾病有结核、麻疹、水痘等。空气消毒处理可选用紫外线灯、臭氧,或用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熏蒸与喷雾。

  三、飞沫传播预防:飞沫传播是指含有病原体的呼吸道分泌物大颗粒飞沫接触眼睛、鼻腔、口腔黏膜等。这些飞沫是由咳嗽、打喷嚏或谈话传播的。这种途径的传播需要与患者密切接触,因为这种飞沫不停留在空气中,故不需要特殊的空气处理,除了标准预防外,在与患者接触时应戴口罩。需要飞沫传播预防的常见疾病有链球菌性咽炎、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有些种类的脑膜炎、流感、白喉和百日咳等。

  四、接触预防:用来减少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危险性,主要指皮肤黏膜暴露,即皮肤黏膜针刺、刀伤。在皮肤黏膜暴露于污染血后的应急处理中,伤者首先要保持镇静;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手套;健侧手要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同时用流动的净水冲洗;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对溅、喷污染或浸泡所致污染,应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帽子、口罩、手术衣,同时用流动水冲洗污染部位。

  五、皮肤黏膜暴露后的药物预防:受甲型肝炎病毒污染者应注射免疫球蛋白每公斤体重0.02m1;受乙型肝炎病毒污染者应于24小时以内及1个月后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支,6个月中,分别皮下注射乙肝疫苗30微克、20微克、20微克共3次,同时每月查肝功能和“两对半”,如果出现乙肝病毒感染,及早采用抗病毒治疗,如丙型肝炎,追踪抗HCV,必要时干扰素治疗;医务人员与脑膜炎奈瑟球菌感染或百日咳病菌感染者直接接触后,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受艾滋病病毒污染者,除需要随访血清艾滋病病毒感染转化至少半年以上外,还需要尽早服用齐多夫定等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

来院病人及陪同人员

预检分诊处测体温


非发热、非感染性疾病病人 发热病人、感染性疾病病(给呼吸道感染病人发放口罩、检查X线)

普通门诊就诊 感染疾病科门诊医生进行排查

排队传染病的病人 医学留观病人确诊或疑似传染病的病人

留在医院指定地点 定点医院

解除观察 疑似或确诊传染病的病人

回家 转至其他病房留院继续治疗


作者: XUXUE7212    时间: 2006-2-8 15:21

感染性疾病诊断、观察室

工作制度

1、诊断、观察室工作人员应熟悉传染病报告制度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掌握各种消毒方法;

2、诊断观察、室与普通病室分开,由专人负责诊断、治疗及护理;

3、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区应穿戴工作衣、

帽,进入污染区护理、接触病人要穿隔离衣、戴口罩,离开时脱去,并消毒双手;

4、非诊断、观察室工作人员,如需进入隔离区时,应取得允许,并要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感染性疾病诊断、观察室

消毒隔离制度

1、工作人员与病人分道出入,进出口设擦脚垫,并配消毒液泡手;

2、诊断、观察室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3、诊断、观察室内的一切用具,分区专用,并严格消毒;

4、病人的土泻物、垃圾废物等必须严格消毒处理后,才能向外排放;病人用物或接触后的用具每次用后,均按消毒→清洗→消毒程序要求严格处理后再行使用;

5、病人离院后,应换穿清洁衣物,所用物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才能交病人带走;

6、病人离院后,病床、床头柜等需经消毒处理用过的被单、床单、枕套等要全部更换经消毒处理后再洗净备用。


作者: jhqwq    时间: 2006-2-9 11:21

我正需要感染科的工作制度.非常感谢,多谢了.
作者: jslsxsy    时间: 2006-2-17 08:09

内容有点陈旧。
作者: 小小豆豆    时间: 2006-2-23 14:20

OK
作者: 方子心    时间: 2006-3-4 20:08

感谢资源共享!谢谢
作者: wysh001    时间: 2006-4-18 11: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bncdc    时间: 2006-5-25 16:24

遵纪守法,建规立制;

因地制宜,预检分诊;

科学诊断,登记填卡;

审核直报,高效保密。


作者: zjqsc    时间: 2006-5-27 15:22

学习了


作者: whl6663    时间: 2006-6-4 22:46

接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责任报告单位对乙类传染病城镇应于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但现在卫生部颁布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中又规定乙类传染病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到底以哪个为准。
作者: 小子    时间: 2006-6-7 17:25

正是我想要的,谢谢!


作者: 鱼水情    时间: 2006-6-8 09:12

谢谢共享!
作者: 雨花石    时间: 2006-6-9 08:02

太谢谢了,在网上找好几天了
作者: mxxzyy    时间: 2006-6-15 09:51

我县疫情科说的是新规定的是甲类2小时报告,不管乙类还是丙类都是48小时这是对的吗
作者: 原始部落    时间: 2006-6-15 11:53

中国疾病预防控中心中心编著的《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年试行版)》里是这样规定的,我想应该没有错。

你可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控制中心网站下载。


作者: 光头仔    时间: 2006-6-16 08:59

[em03][em02][em02]
作者: myw1968    时间: 2006-7-4 11:58

谢谢
作者: tclsf    时间: 2006-11-23 14:31

在乡镇卫生院,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是最常被检测到的。请示过上级,答复是:不必进行网络报告。
作者: 55884178    时间: 2006-11-24 09:53

为了表示感谢和礼貌,在获取的同时回一下贴.

[em17][em24][em27]
作者: zhjuncdc    时间: 2007-2-19 11:43

learn by heart and carry it out!
作者: jnwsy    时间: 2007-2-25 09:03

在乡镇卫生院,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是最常被检测到的。请示过上级,答复是:不必进行网络报告。----------总结性发言.正是需要的.谢谢!
作者: 落叶随风    时间: 2007-3-18 11:59

感谢资源共享!


作者: 子矜    时间: 2007-4-23 14:50

谢了,现在检查正好要用这个,省得自己写了。十分地感谢!
作者: qhscx    时间: 2007-5-31 17:45

是的需要上报
作者: 云中花    时间: 2007-8-20 15:28

疑似的也要网络直报啊 只是在确诊后 再填写订正卡片订证
作者: luofeng79    时间: 2007-9-19 15:49

好像报告时限和病种需要更新了。2006年卫生部印发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上面有明确规定。(现在报告时限只有2小时和24小时之分了)


作者: luofeng79    时间: 2007-9-19 15:51

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作者: 云中花    时间: 2007-9-20 14:40

疑似病例的也要网络直报,只是在确诊或者排除后, 再进行订证。
作者: 柳莹    时间: 2007-12-27 10:29

44楼的同仁讲得好,现报告时间是两个数:2、24。没什么6、12、48之类数了,那是旧的规定。
作者: 休闲时间    时间: 2008-1-1 13:44

非常感谢

[em02]
作者: 云中花    时间: 2008-4-11 09:28

疑似的也要网络直报, 确诊后 ,再订证。




欢迎光临 疾控家园 (http://www.cdcman.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