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家园's Archiver

方圆五十里 发表于 2007-8-11 00:55

走进VCT(上)

<P>
来源 艾滋病在线  
作者 小涛
<a href="http://www.aidsonline.com.cn/shownews.asp?newsid=775" target="_blank" >http://www.aidsonline.com.cn/shownews.asp?newsid=775</A>
  编者按:随着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出台,作为艾滋病预防和治疗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 频频出现在各种文件、媒体报道和公益广告中。那么,什么是VCT,在中国VCT工作开展的现状是什么?面临的问题和解决之道又在哪里?我们想通过本期和下 期的“特别关注”做一个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广大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预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P>
<P>
  什么是艾滋病自愿咨询和检测?</P>
<P>  在艾滋病防治的领域中VCT是被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V”“C”“T”分别是“volunteer”“counseling“ “testing” 的缩写, 意思是 “自愿”“咨询”“检测”。从世界各地的实践经验证明这三部曲是在防治艾滋病的努力中有着不寻常意义的方法,它不仅能使到社会对艾滋病的歧视与偏见有所减轻,更能及早有效地为HIV感染者提供必要的咨询和辅导,改善他们的生存质量和环境。同时这三部曲的普及也充分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和推崇。</P>
<P>  VCT是指人们在经过咨询后,能够使他们对于艾滋病检测做出明智选择的过程。这一决定必须完全使求询者自己的选择,并且这一过程是完全保密的。</P>
<P>  VCT的主要内容是鼓励有危险行为的人进行自愿的而不是强制的HIV检测,并在检测前后为受检者提供咨询以及相应的支持和转诊服务,不仅可以及时发现、治疗和预防感染,为受检者(特别是HIV感染者)提供心理、情感支持,而且伴随咨询服务的检测还可促使受检者减少危险行为,采取和保持安全行为。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VCT是对HIV感染者进行干预、治疗和关怀的切入点,是促进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改变危险行为、预防传播的重要手段,得到了联合国艾滋 病规划署的积极提倡,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P>
<P>  但是在中国VCT的推广和实施不仅比国外晚,而且受到源自于根深蒂固的陈旧社会意识的重重阻挠。可以说在中国近些年来对艾滋病问题的重视得到了加强,但是效果并未如人意,其原因与VCT的推广情况有着密切的关联。</P>
<P>
  如凤毛麟角的“V”</P>
<P>  自愿检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艾滋病的意识和认知,八十年代世纪绝症的阴影以及与之相伴的道德谴责一直在中国的社会萦绕不息,加之媒体缺乏更新信息 的宣传引导,所以大多数人对艾滋病的认识依然存留在:无药可治,无脸见人!在这样的认知水平上又有几个人是能够自愿进行HIV抗体检测,其数量无异于凤毛麟角。也正是由于缺乏自愿检测,中国目前大多数的HIV感染者被确诊是在两种情况下进行的:</P>
<P>  1.在戒毒所或监狱被及控中心的检测哨点项目进行取样检测。这也是导致在国内已确诊人数中通过共用针具吸毒的人群占了很高的比例,而同样是这不具代表性的数据引导人们误以为中国的艾滋病流行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存在于吸毒人群),从而放松了警觉意识。</P>
<P>  2.HIV感染者在久病不愈后,才在医院被确诊。而这时往往病人已处于艾滋病的晚期,生命垂危;更可悲的是由于发现太晚,病人的家属(夫妻,子女)都已存在被感染的危险。疾病的传播在缺乏检测意识的环境里如火上浇油,愈演愈烈。</P>
<P>  从目前国内的环境来看,艾滋病的流行已远远超出了疾病控制部门的掌控范围,而前大量的未确诊HIV 感染者正成为疾病流行的介质。于是国内在民间、政府、医疗部门出现了强制普查HIV的呼声,50年代的麻风村和刚过的SARS战役被推荐为控制艾滋病的出路。但是在对HIV感染者充满歧视的环境气氛中,这种检测带来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灾难,在西南某省为了加强对艾滋病普查的力度,对任何出血的伤员和孕妇都悄悄地进行(病人不知情)强制检测,结果有的被确诊为HIV阳性的车祸伤员本来需要手术治疗的,没人肯做手术,可以挽救的肢体变为残废。这样的悲剧在演,而且愈演愈烈。虽然政府有法律要求不得歧视HIV感染者,但事实上是整个社会都在纵容这种歧视,这样发展的结果只有让HIV感染者更觉恐惧,藏的越深。而 社会物质文明后的上层建筑的主要支柱—人权的倡导和维护将由此而坍塌。</P>
<P>
  毫无立足之地的弱小的C</P>
<P>  咨询在检测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检测前可以帮助检测者做好检测的心理准备,自愿参检测。而对于检测后结果为阳性的人的咨询工作就更加复杂也更加重要。针对阳性结果的检测后咨询不仅仅是给HIV 感染者以相关的信息,让其对自身的处境有明确的认识和判断,更重要的是让HIV感染者能接受检测结果并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一个好的咨询能使到 HIV感染者从不幸中走向积极,消除各种疑虑及因之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咨询员的一个小小的微笑和温和的话语都会对HIV感染者未来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P>
<P>  在西方国家心理的辅导和治疗是一种奢侈的服务,而且是人文关怀的重要手段因此得到重视。而在中国目前整个社会对人的心理问题缺乏足够重视,心理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在HIV 检测的咨询工作上也处于很低级的阶段。在大多数人的认识中,咨询就是聊聊天,所以在许多的检测机构中,咨询员仅仅是一个兼职的角色,缺乏适当的培训,其效果最好也仅仅是提供信息。自从VCT概念被引进和推广后,许多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纷纷设立了咨询室,条件好了但是由于没有专职专业人员的参与,也只是徒有其表。近日笔者在西南某省的疾控中心的HIV检测室听到一位工作人员的说法:“来我们这里取报告的很多都是哭的,别理他就让他哭吧!”而该中心设立的 咨询室可谓是星级标准,但仅供参观。</P>
<P>  同时由于对艾滋病的偏见,大多数的地区还没有咨询服务,阳性结果会直截了当地通知HIV感染者及家属而且通常伴随着社会所纵容的种种歧视,如被要求离开医院或被隔离等等。这对于HIV感染者及家人无异于雪上加霜,对整个社会对艾滋病的认识也是极具负面影响,否认消极的情况愈加普遍;疾病流行进一步肆虐。</P>
<P>
  让许多人可望不可即的顶天立地的T</P>
<P>  中国的HIV 抗体初筛实验室在国家的重视下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出现,全国共计有数千个符合标准的实验室,检测条件已普及到所有城镇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但是检测在高度商业化的医疗系统中也成为了盈利的工具,成本不超过十余元的HIV初筛检测收费在各地为数十元,确认检测更是高达数百甚至近千元。这些价格让收入低微的 HIV感染者望而却步,因而存在着许多初筛阳性却无法确诊的“感染者”。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出台也有些时日了,但是检测费用一直在收,笔者听到一位年数万 的做艾滋病的工作人员说:“这些钱(检测费)为什么不收?这些钱又不多!应该负担得起的。”</P>
<P>  中国的艾滋病问题已被放到重要位置上了,但是解决的关键还是从具体的一个一个小问题着手。而这些顽固的偏见与落后意识不仅仅是艾滋病问题上的,更是社会发展的障碍,就如VCT,是一个突破口,不仅是战胜艾滋病的先机,更是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的手段。做好VCT对我们的社会意义重大,但需要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坚持不懈地努力!
</P>

yascdcwxg 发表于 2007-8-23 09:45

这类文章更多应该让卫生行政部门和政府领导阅读。从领导层和高层认识改变做起,基层从事艾滋病防治的工作人员才有宽松的“环境”。

dexkj1521 发表于 2007-8-24 09:50

这个是到领导层进行宣传艾滋病、政策倡导的好材料!

冰鱼33 发表于 2007-8-27 10:0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yascdcwxg</I>在2007-8-23 9:45:04的发言:</B>
这类文章更多应该让卫生行政部门和政府领导阅读。从领导层和高层认识改变做起,基层从事艾滋病防治的工作人员才有宽松的“环境”。</DIV>

盾牌 发表于 2007-9-8 16:22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yascdcwxg</I>在2007-8-23 9:45:04的发言:</B>
这类文章更多应该让卫生行政部门和政府领导阅读。从领导层和高层认识改变做起,基层从事艾滋病防治的工作人员才有宽松的“环境”。</DIV>
<P>同感!!支持!!!!</P>

xy1971lisa 发表于 2007-9-13 10:16

<P>我们有VCT,但一直没有“以人为本”,从上到下。</P><P>上面有任务,每年完成***人的VCT</P><P>普通人不敢来,总觉得做CT会可羞、可耻的</P><P>CDC的人、VCT的人抓狂,谁来呀</P>

mqp106 发表于 2007-10-31 13:32

<P>文章这么好,请问怎样联系作者?</P>

7天盒饭 发表于 2008-1-8 13:27

<P>文章写得很好,有力度,有张力!期待看到&lt;走进VCT&gt;下.</P><P>转载在自己的论坛上,这里先行谢过!</P>

棒棒糖丫头 发表于 2008-2-16 16:50

不错不错,支持一下下!!!!!!!!!!!!!!!!!!!

tao 发表于 2008-3-31 08:27

<P>任务很多的但是真的能完成的有几家呢,行同虚设.</P>

页: [1] 2 3 4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